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坊

历史趣闻星 2025-07-18 14:06:47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放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也被送进教坊司,遭官兵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妓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402年,南京城南,一口滚烫的油锅正翻滚着热浪,铁铉,这位前朝兵部尚书,双手反绑,衣袍残破,满身鲜血,被推入油中,肉体与沸油相遇,发出滋滋作响的声音,围观者无不动容,有人低头垂泪,有人转身掩面。 这一切悲剧的开端,要追溯到数年前的一场皇权更替,铁铉出生于河南邓州,家世虽非权贵,却书香累代,他自幼聪慧过人,勤于苦读,于洪武末年考中进士,进入礼部为官。 其行事刚正不阿,审案清明,深得朱元璋赏识,亲赐字“鼎石”,意指稳重如鼎,刚烈似石,后来升迁至都督府,专责断事,清廉正直之名远播朝野。 朱元璋驾崩后,皇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为削弱藩王势力,他推行削藩之策,引发北方燕王朱棣强烈不满。 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自北平南下,所过之地多城池不战而降,唯独当他攻至济南时,遭遇铁铉的顽强抵抗,彼时铁铉虽为文臣,然临危受命,主守重镇,指挥若定。 济南守军仅三万,兵力不足,粮草有限,而朱棣大军重重围困,炮石如雨,铁铉登城督战,调民抗敌,昼夜不休,他悬挂太祖朱元璋画像于城垣,令燕军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当朱棣图以水淹城池之策,铁铉率民夫沙袋堵水,设伏破堤,朱棣多方谋划无果,焦躁不安,乃假设归顺计,诱其亲临,铁铉早设千斤铁闸于城门之上,趁燕王入门之际骤然落闸,惜未伤主,只惊马匹,朱棣侥幸逃脱,愤而撤军。 这一战,令朱棣蒙羞,他南下绕过济南,直取南京,终于在1402年六月攻入皇城,建文帝下落不明,自立为帝,改元永乐。 新皇登基,第一时间便派兵攻破济南,擒拿铁铉,将其押解回京,途中多番威逼,铁铉不为所动,押至朝堂,面圣之时依旧昂然,不跪不屈,激怒朱棣。 朱棣下令施以极刑,先割耳鼻,再剔肉凌迟,最后投身油锅,据史载,铁铉身被千刀,至死不哼,气息尽断之际,身子竟在油中一转,面向皇座,此举令在场之人皆为之色变,刑毕之后,朱棣仍不解恨,遂株连其家属。 其父母被远徙海南,途中风餐露宿,老母薛氏病死在驿站,父亲亦于数月后亡于异乡,铁铉之妻杨氏,则被押入教坊司,屈辱难言,三月后投井而亡,手中仍握着丈夫旧日束发带。 年长子被遣戍边,劳苦成疾,夭折于岭南军营,幼子年仅七岁,贬为官奴,染病死于途中驿站,最小的女儿,被贱卖至风尘之地,辗转流离,命运飘零无依。 铁铉一家的惨剧,震惊朝野,百姓暗中为之哀悼,于济南大明湖畔修建祠堂,奉其为“铁公”,香火不绝,虽官府多次遣人查禁,却始终未敢强行拆除,数十年后,明中后期为建文旧臣平反,铁铉得追封“忠定公”,至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南巡,亲题“忠烈”匾额,立于其祠。 铁铉未能守住天下,却守住了节操,他以一己之身,守护着对朝廷的忠诚与百姓的期望,家破人亡,血染朝堂,但其风骨千古传颂,历史的铁钉钉入了他一家的骨血,却也钉出了忠义之碑,权谋终可改朝换代,而忠臣之名,却能穿透六百年风雨,长存人心。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铁公祠丨一日忠魂万古祠 明湖烟雨柳丝丝

0 阅读:0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