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量产重稀土,中国“封锁”失败?美国专家直言,中国很聪明,买稀土需填写最终用户,进一步封堵漏洞,美国可能也没想到,马来西亚量产重稀土后,中国稀土管控更严了… 最近马来西亚量产重稀土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这是中国 “封锁失败” 的标志,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事儿压根儿就不是那么回事儿。别的不说,就看马来西亚彭亨州那个号称 “东南亚最大” 的重稀土矿山,设备是从中国内蒙古引进的,提炼技术顾问团队里一半都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当地矿长在采访里说得明白:“没有中国技术,我们连镝元素都分离不出来。” 这话听着像恭维,实则是实打实的现状。 咱先掰扯掰扯这重稀土到底是咋回事儿。重稀土里的镝、铽这些元素,可是造高端电机、导弹制导系统的关键材料,全球 90% 以上的重稀土分离产能都在中国手里攥着。马来西亚这回量产的氧化镝,年产能也就 1500 吨,连中国年分离量的 5% 都不到。更要命的是,他们的生产成本高达 10 - 15 美元 / 千克,而中国企业用自主研发的第三代酸法工艺,成本能压到 4 - 7 美元 / 千克。就这成本差距,就算马来西亚开足马力生产,在国际市场上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再说技术这一块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当年发明的硫酸强化焙烧冶炼工艺,现在还在全球稀土冶炼行业里当标杆呢。马来西亚那家工厂用的离心萃取设备,全是从中国进口的,连备件都得定期从中国采购。要是中国卡他们的设备和技术服务,马来西亚的生产线立马就得趴窝。说白了,马来西亚这重稀土矿,顶多算是中国稀土产业链上的一个 “海外车间”,离了中国根本玩不转。 最绝的是中国的应对策略。马来西亚这边刚宣布量产,中国那边就出新招了:2025 年初新增 7 类中重稀土产品的出口管制目录,要求所有购买中国稀土的客户必须填写最终用户信息,连用途都得写得明明白白。这招儿可太厉害了,直接堵住了稀土通过第三方国家流入敏感领域的漏洞。以前有些国家从中国买稀土,转手就倒卖给美国军工企业,现在有了 “最终用户” 制度,这种猫腻儿根本藏不住。 更让西方没想到的是,中国一边收紧出口管制,一边还在搞技术创新。包头稀土研究院开发的 “稀土元素替代技术”,能把新能源汽车电机里的镝用量降低 40%;中科院的 “离子型稀土绿色浸萃技术”,让资源利用率从 60% 提升到 90%。这些技术一推广,就算马来西亚真能多生产点重稀土,市场需求也会跟着缩水。 美国专家为啥说中国 “聪明”?就因为中国这套组合拳打得太漂亮了:用技术输出把马来西亚绑在自己的产业链上,用出口管制卡住关键环节,同时用技术创新降低对外需的依赖。反观美国,虽然嘴上喊着要 “去中国化”,可他们自己的稀土分离产能到现在都没建起来,去年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氧化物占比还是超过 80%。 说白了,马来西亚量产重稀土这事儿,就是西方国家自导自演的一场 “心理战”。他们以为扶持个 “备胎” 就能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却忘了稀土产业是个技术、资金、环保门槛都极高的系统工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构建的全产业链优势,可不是靠建几个海外车间就能撼动的。那些嚷嚷着 “中国封锁失败” 的人,怕是连稀土分离车间里的管道该咋接都搞不明白吧? 最后再给大家透个底儿:中国稀土管控越严,越说明咱们手里的牌够硬。以前是 “有货不愁卖”,现在是 “卖谁、咋卖、卖给谁” 全由中国说了算。这种主动权,才是中国在全球稀土博弈中最大的底气。那些想靠马来西亚来撬中国墙角的人,还是先把离心萃取机的说明书看懂了再说吧。
马来西亚量产重稀土,中国“封锁”失败?美国专家直言,中国很聪明,买稀土需填写最终
探修説
2025-07-18 17:15:1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