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山东一乞丐讨饭28年,终于攒下230亩田、3800吊钱,接着盖了一座大房子,谁料,他跑到穷人家里,挨家挨户跪下磕头:“求求你跟我走吧,我什么都包,还帮你干活。”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888年,山东堂邑县柳林镇发生了一件轰动乡里的大事。 那个常年穿着破衣烂衫、四处乞讨的武七,竟然斥巨资买下了235亩上好的田地! 紧接着,他又在镇子东门外大兴土木,盖起了一座带着宽敞大院子的青砖大瓦房! 看着那气派的宅院,乡亲们议论纷纷,都说这乞丐熬出头了,下半辈子可以躺着享福了。 然而,新宅落成的第二天,人们惊讶地发现,武七依然穿着他那身标志性的破衣烂衫出了门。 他没有迈进新宅子,而是挨家挨户去敲那些穷苦人家的门。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扑通一声跪在人家门口,流着泪恳求: “大哥大嫂,行行好,把孩子送到我盖的房子里去读书吧!不要钱!啥也不要!” 原来,那漂亮的大宅子不是他的家,是他耗尽心血办起来的免费学堂——崇贤义塾! 这个震撼的场景,源于武七心中埋藏了三十多年的执念。 1838年,武七出生在堂邑县一个赤贫之家。七岁丧父后,母亲带着孩子们被迫乞讨为生。 十四岁时,武七去给富户当长工,辛辛苦苦干了三年。 年底讨要工钱时,东家却拿出假账本,诬陷他早已领走工钱,还把他毒打一顿赶出门。 武七满腹冤屈却状告无门,只因他不识字,连账本都看不懂。 那一刻,他刻骨铭心地认识到:没有文化,就只能任人欺凌!他发誓,一定要让穷人家的孩子有机会读书识字! 身无分文的武七,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乞讨。 从二十一岁起,他重新拿起打狗棍和破碗,开始了漫长的乞讨生涯。但他乞讨的目的与众不同——他要攒钱办义学! 为了多攒一个铜板,武七无所不用其极。 农忙时,他给人打短工,专挑最累的活干。 农闲时,他帮人搓麻绳、捻线头,熬到深夜。 他剃掉大部分头发,扮成小丑逗人发笑换取赏钱。 他甚至跟着江湖艺人表演胸口碎大石、吞活蛇蝎子等危险把戏,常常弄得伤痕累累。 为了赢几个铜板的赌注,他竟敢当众生吞活蝎子! 然而,他对自己却苛刻到极点。 讨来的好饭菜,他卖掉换钱;自己只捡最差的、甚至发霉的食物果腹。 讨来的钱,他一文也舍不得花,常年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破衣。他挣到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 他深知钱放自己身上不安全,便找到一位以正直闻名的武举人,跪求对方替他保管血汗钱。 武举人被他的执着感动,答应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武七忍受着世人的白眼和嘲笑,像蚂蚁搬家一样积累着。 整整三十年! 他拒绝了所有亲人的求助,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办义学! 1888年,五十岁的武七终于攒够了钱。 他买下235亩良田,又盖起那座宽敞的宅院——崇贤义塾。 房子盖好了,学生却难招。许多穷苦父母觉得孩子大了能帮着干活,不愿送去读书。 武七心急如焚,于是出现了开头那震撼的一幕——他挨家挨户下跪,流着泪哀求父母们送孩子来读书。他的至诚之心最终打动了乡亲,招收了五十多名学生。 学生有了,老师哪里找? 武七再次用上了他的“法宝”——下跪。 他恭敬地跪拜当地有学问的先生,恳请他们来义塾教书。先生们被他这份赤诚打动,纷纷前来授课。 义塾终于办起来了!武七却依然过着乞讨的生活。 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义塾。每天,他喜欢站在窗外听孩子们读书。 看到孩子贪玩,他会突然跪下,含泪唱道:“读书不用功,回家没脸见父兄!”孩子立刻羞愧专心。 发现老师懈怠,他也会默默跪下唱道: “先生睡觉,学生胡闹!” 老师臊得面红耳赤,从此不敢马虎。 武七的义举感动四方。 1890年,他在馆陶县杨二庄与人合作办了第二所义学。 1896年,他又在临清县御史巷办起第三所义学! 他的事迹传遍山东,连巡抚张曜也深受震撼,不仅下令免除义学田赋,还上书光绪皇帝。 光绪帝感佩其精神,亲题“乐善好施”匾额,赏赐黄马褂,并赐名“武训”,取“垂训于世”之意。 然而,数十年的极度辛劳早已掏空了武训的身体。 1896年,就在获得皇帝赐名不久,这位用一生心血浇灌义学的奇人,在临清御史巷义塾的一间小屋里安然离世,享年五十九岁。 武训出殡那天,万人空巷。 受过他恩惠的学生、敬仰他品行的乡亲,无数人自发为他送行,哭声震天,许多人长跪不起。 一个乞丐走了,却留下三座书声琅琅的义塾,和一个让世人永远铭记的名字——武训。 他用最卑微的身份,最坚韧的毅力,实现了最崇高的理想,让知识的光芒照亮了无数贫寒子弟的人生。
泰山队突然有钱了,济南市又拿出2-3亿资金支持?山东泰山队教练组重组了,引进新
【1评论】【4点赞】
国泰民安158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用户10xxx44
得道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