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40多个日军,正在路过不远处的榕

历史趣闻星 2025-07-21 11:58:23

1945年,在山上休息的迫击炮手陈宝柳,忽然发现40多个日军,正在路过不远处的榕树下,他悄悄架起迫击炮,打算给他们来一发狠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5年,赣州北部山区的山林间,晨雾尚未完全散去,一支国民党小分队正在山坡后侧的林地隐蔽休整,部队已连续行军多日,士兵们疲惫不堪。 迫击炮手陈宝柳坐在山石上,小心翼翼地擦拭着手中的炮筒,身边无人,他习惯性地取出那枚系在布条上的铜牌,轻轻拂过,随后将其挂回腰间,他常说,炮是冷的,心要热着。 陈宝柳是温州永嘉人,自幼务农,出身贫寒,靠一身力气吃饭,他不是念书的料,却有种在田垄间练出的本事,看地识距,感风测向。 这种来自农事的敏锐,在战场上反而成了稀罕的本领,被征入伍后,他从最初的担架兵一路转到迫击炮班,再从炮班副手成为连里数得上的主炮手,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一次次从实战中熬出的经验。 1945年,部队电台故障,营部决定暂时休整,待命指示,山林间寂静非常,只有偶尔的鸟鸣与远处隐约的风声。 陈宝柳拎着水壶,沿着山道折进另一侧山坡寻找水源,绕过一道林间斜坡,他伏在低矮的草丛边,刚要站起身,眼角忽然捕捉到异动,他迅速趴低,通过草叶缝隙向下方观察。 山脚榕树下,一队日军正聚集歇脚,他们脱下武装外衣,有人蹲在石滩旁抽烟,有人摘帽乘凉,旁边堆着散乱的步枪与弹箱,显然没设防备,陈宝柳悄悄退回土坡内侧,脑中飞速运转。 敌方人数至少四十,距离估算七百米左右,地形低洼,榕树遮挡有限,是炮击的绝佳角度,他低头查看弹药,仅携带三发炮弹,但条件足够发起一次有效打击。 他没有通知队伍,既是因为身边无人,也因为事发突然,战机转瞬即逝,他小心地在坡地上搭起三脚炮架,用随身带的石子微调炮身平衡,随后取出弹药,卸下包袱中的炮镜,轻轻对准远方树下的石滩。 他从未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重量,每一秒都似在心头敲响,风从西北吹来,他瞄了一眼榕树叶翻动的方向,再次下调仰角,锁定目标。 第一发炮弹装入筒内,他屏息,轻轻一推,炮声低沉响起,炮弹越过山坡,落入敌军中心,浓烟与飞石将树下炸得一片混乱,人影跌撞,喊声四起。 短短十数秒,三发炮弹依次落地,山脚下尘土飞扬,残枝断叶漫天飞舞,榕树下再无站立者,敌军死伤惨重,阵脚全失,陈宝柳未做停留,迅速收起炮镜,拆解炮身,抹去痕迹,从山腰小路悄然返回部队驻地。 当天黄昏,小队指挥官接获陈宝柳情报,率部展开突袭,缴获残余弹药与地图若干,成功解救了被俘百姓,同时确认敌方指挥人员在炮击中阵亡,事后战报写道,炮击三发,精准命中,无一误伤,疑为特级炮手所为。 陈宝柳未在战后提及此事,也未参加任何表彰仪式,他将那次使用过的炮镜留作纪念,用布包好,藏在行囊最深处。 多年以后,那段用汗水与火药写成的记忆,仍藏在陈宝柳心底,他从未将自己视为英雄,哪怕那一战足以载入战史,但他知道,在那年春天,山头的榕树下,他做出了一个士兵最坚定的决定。 不是为了勋章,不是为了荣耀,只因为那是他该做的事,三发炮弹,重写了一个山头的命运,也定格了一位农家子弟的峥嵘时刻。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93岁抗战老兵陈宝柳:三发炮炸死40个日本兵——温州新闻网

0 阅读:0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