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大驱我们都造16艘了,航母却只有3艘,为什么我们不复制粘贴批量生产航母呢?说白了,不是我们不想造,而是那3艘航母全是“临时工”,不值得批量生产,福建舰虽然很牛,三条电磁弹射轨道加万吨级平甲板,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正统航母,但它依然只是技术平台,为啥?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 先说辽宁舰和山东舰。这两艘航母其实是“过渡品”。辽宁舰是从苏联的瓦良格号改过来的,甲板是滑跃式的,舰载机起飞得靠自己加速,效率低不说,还得减重,弹药和燃油都不能带满。 山东舰虽说完全是国产的,但也是滑跃甲板,说白了就是辽宁舰的“精装修版”。这两艘航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舰载机飞行员和积累航母操作经验。就像新手学开车,先拿二手车练手,不可能一上来就买顶配跑车。 真正有突破性的是福建舰。它用了电磁弹射,甲板是平的,能同时调度更多舰载机。但福建舰还是常规动力,舰岛里得装烟囱和锅炉进气口,占了不少空间,甲板调度也受限制。 而且电磁弹射虽然牛,但福建舰的前甲板弹射位和滑跃甲板的残留区域有重叠,调度效率还没达到最优。说白了,福建舰就是个“技术试验田”,用来验证电磁弹射、综合电力系统这些关键技术。 为啥不批量生产福建舰呢?因为它不是终极目标。咱们的终极目标是核动力超级航母。核动力航母不用带大量燃油,续航几乎无限,还能提供更多电力支持电磁弹射和未来的激光武器、电磁炮。但核动力技术门槛太高了。美国的福特级航母,光电磁弹射系统就折腾了20年,花了300亿美元,咱们得一步步来。 再说成本。一艘福建舰造价大概300亿,研发新一代核动力航母还得再砸500亿。要是现在批量生产福建舰,钱就白花了。而且航母的“全寿命期费用”高得吓人,从建造到维护,一艘尼米兹级航母50年下来得600亿美元,是造价的15倍。咱们得把钱花在刀刃上,先把技术吃透,再造更先进的。 还有技术验证的重要性。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虽然已经在海试中完成了舰载机的弹射和降落测试,但还得不断优化。比如美国福特级的电磁弹射器,理论上4100次才会出一次故障,可实际用起来400次就出问题了。咱们得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才能保证未来核动力航母的可靠性。 另外,航母的建造周期长。055大驱从设计到下水,周期相对短,而且模块化程度高,能快速量产。航母就不一样了,光一个电磁弹射系统就得好几年研发。福建舰从下水到海试,再到服役,得好几年时间。要是现在批量生产,技术迭代快,等造出来可能就过时了。 还有战略需求的问题。咱们海军现在需要的是“即战力”,但更得考虑长远。055大驱能快速形成战斗力,保护航母战斗群。航母数量少,但每一艘都得能在关键时候顶用。福建舰虽说先进,但还没形成完整的战斗力,得等舰载机、预警机、护航舰艇都配齐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际上的例子也能给咱们参考。美国从常规动力航母过渡到核动力航母,用了几十年时间。企业号核动力航母虽然是第一艘,但造价太高,技术不成熟,只造了一艘。后来的尼米兹级才实现了量产。咱们现在的情况类似,得先把技术验证好,再稳步推进。 还有一点,航母的建造得和整个海军体系配套。舰载机、预警机、反潜机、护航舰艇,这些都得同步发展。福建舰上的歼-35隐身舰载机、空警-600预警机,都还在测试阶段。要是现在批量生产航母,这些配套装备跟不上,航母就成了“光杆司令”。 综合来看,咱们不批量生产航母,不是不想造,而是为了造更好的。辽宁舰、山东舰、福建舰都是“试验品”,是为了给核动力超级航母铺路。电磁弹射、核动力这些技术,得一步步验证,不能急功近利。 等技术成熟了,成本降下来了,战略需求明确了,咱们自然会批量生产更先进的航母。到时候,核动力超级航母配上隐身舰载机、电磁炮、激光武器,那才是真正的“海上堡垒”。
美国专家:“中方一旦量产这款武器,我们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将会成为摆设!”中国鱼
【3评论】【5点赞】
星哥
国家肯定已经开始造核动力了,祝愿祖国繁荣昌盛越来越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