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扩产弹道导弹,曾险些与以色列擦枪走火。 6月,以伊冲突爆发第三天,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紧急召开内阁会议,宣布将中远程弹道导弹库存提升至“具有战略威慑水平”。 这一决策的导火索,源自以色列对伊朗核设施的“铁锤行动”——以军F-35战机12分钟内摧毁纳坦兹铀浓缩厂的壮举,让土耳其清晰认识到自身防空体系的致命短板。 土耳其民族行动党领导人巴赫切利直言,德黑兰上空的火光“照亮了所有地区国家的安全赤字”,以色列的行动“本质上是向土耳其发出的危险信号”。 这种危机感在7月达到顶点:以色列空军对叙利亚苏韦达省的土耳其支持武装发动精准打击,24小时内摧毁8个整编师的指挥系统,甚至将空袭范围延伸至距土耳其边境仅25公里的后勤营地。而土耳其的应对策略,则展现出鲜明的战略意图。 土耳其加速导弹技术迭代,重点升级“台风”弹道导弹至800公里射程以覆盖以色列全境,并推进“坚克”新型导弹研发——这款采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武器射程可达2000公里,命中精度控制在30米以内,被视为土耳其版“东风快递”。 其二便是构建陆海空立体打击体系,将SOM-J隐形巡航导弹(射程275公里)与“可汗”隐形战机、Kızılelma无人机群整合,形成对以色列铁穹系统的饱和攻击能力。 更具突破性的是,土耳其计划在索马里建立导弹试射基地,试图避开国际监测并辐射红海-阿拉伯海战略通道。这场军备竞赛背后,也交织着复杂的地缘博弈。 土耳其虽为北约成员国,但其战略选择正与西方盟友渐行渐远。美国以拒交F-35战机零部件施压,而土耳其则转向俄罗斯寻求S-400系统技术支持,甚至考虑采购中国歼-31作为替代方案。 这种“左右逢源”的策略在经济层面遭遇严峻挑战:里拉贬值导致导弹关键部件进口成本激增,而人才流失更使多级固体火箭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突破迟缓。 尽管如此,土耳其仍投入40亿美元构建完整导弹产业链,计划2027年前实现原材料供应、精密加工到总装测试的全流程自主化。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鲜明分化。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公开表示“理解以色列自卫权”,而俄罗斯则通过默许土耳其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间接支持其扩军计划。 这种态度差异折射出中东权力格局的深刻变迁:土耳其试图通过导弹威慑重塑地区平衡,而以色列则依托美国支持强化“中东宪兵”角色。两者在叙利亚苏韦达省的代理人战争已造成数百人伤亡,德鲁兹民兵与贝都因部落的冲突不过是大国博弈的冰山一角。 值得警惕的是,土耳其的导弹扩产计划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沙特已加速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伊朗则转向无人机“蜂群战术”实施不对称反制,而欧洲国家在“重新武装欧洲”计划下可能采购土耳其导弹,昔日盟友正演变为军工市场的竞争对手。 这场关乎地区命运的博弈,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印尼空军恐怕要懵逼喽!6月11日才和土耳其签协议,将购买48架土耳其的“五代”可
【41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