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不愧是东大。连战略都玩得这么优雅。 迟迟没有十足底气开工建设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终于于19号上午在西藏林芝举行了开工仪式! 这是跨时代的一步,因为以前我们难免顾虑着,不能因为我们是完全的上游水资源国家,就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吧。 7月19日,西藏林芝的工地上响起了震天的机械轰鸣,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终于正式开工了!当看到宣布开工的那一刻,我这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激动——咱们中国人盼了几十年的超级工程,终于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这个工程可不简单啊!总投资1.2万亿,相当于五个三峡的规模,建成后每年能发3000亿度电,足够三亿人用一整年。想想看,这得省多少煤、少排多少二氧化碳啊! 更绝的是,工程师们在50公里直线距离里造出了2350米的落差,把江水的能量像拧毛巾一样拧出来发电,这种“截弯取直、隧洞引水”的设计,既不破坏生态,又能高效发电,真是把老祖宗“顺势而为”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 但您知道吗?这个工程其实已经筹备了几十年。为啥一直没开工?难啊!这里的地质条件复杂得像千层酥,岩层被挤压得像麻花,还动不动就来个9级地震。 就说打地基吧,普通地方挖10米就能碰到硬土层,这儿得钻800米!更要命的是,墨脱县一年有200多天打雷,电线杆一年能被劈20次。 可咱们的工程师就是有办法:给大坝穿上“防震衣”——超重力坝像秤砣一样稳,阻尼器像汽车减震器吸收地震能量,抗震缝把大坝分成独立单元,就算地震来了也不怕连锁崩塌。 电线外面裹着绝缘硅橡胶,电线杆设计成尖顶引雷,还装上“防舞器”抵消大风的晃动,这些黑科技,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最让人敬佩的是,咱们国家始终把“负责任”三个字刻在心里,印度老担心咱们卡他们的水脖子,可您知道吗?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只占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的29%,人家80%的水都是自己下的雨。 咱们的电站是径流式开发,水冲进去发电后原样排出来,旱季反而能多给下游15%的水,雨季还能帮他们拦洪水,减少几十亿美元的损失。 外交部还专门发声明,把20年的水文数据都拿出来,证明咱们不会影响下游生态,这叫啥?这叫大国风范! 再看看咱们自己,这个工程简直是给西藏装了台“永动机”,墨脱以前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现在为了运设备,得修出万吨级的运输网,等工程建成,0.1元一度的廉价电会吸引电解铝、多晶硅这些高耗能产业来落户,西藏就能从“输血”变成“造血”了。 建设期能创造20万个岗位,运营期带动10万人就业,相当于每14个西藏人里就有一个端上了“电力饭碗”,更长远地看,它和川藏铁路一南一北,把经济动脉和国防命脉拧成了一股绳,咱们在西南边疆的根基更稳了。 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建电站,难度远超想象,这里年均气温低于10℃,混凝土凝固速度比平原慢3倍;活跃的断裂带让每寸岩层都暗藏杀机,岩爆和涌水随时可能吞噬生命。 但中国工程师用创新破解难题:研发出抗泥沙磨损的冲击式水轮机,能承受600米水头压力;引入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预警山体变形;更令人振奋的是,国产"天鲲号"盾构机在大拐弯隧道中创下月掘进1200米的世界纪录。 生态保护同样彰显智慧,工程采用"低坝引水"设计,最大限度保留原始河道;建设阶梯式鱼道保护墨脱裂腹鱼等特有物种;在淹没区实施异地造林补偿,确保森林碳汇总量不减少,这种"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让国际社会看到中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担当。 当西藏的绿电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线路直抵长三角,当"电力人民币"开始在孟加拉湾流通,这场工程的意义早已超越国界。 它不仅是中国"双碳"目标的核心支撑——每年减少3亿吨碳排放相当于种植82亿棵树,更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标杆。试想,当尼泊尔用上来自中国的廉价水电,当缅甸仰光港的冷藏集装箱24小时运转,这种"以电为媒"的合作,比任何政治说教都更具说服力。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从都江堰到三峡,再到今天的雅鲁藏布江工程,中华民族的治水智慧一脉相承,这不是简单的水电开发,而是一场关乎能源安全、边疆稳定、生态治理的战略布局。 当涡轮开始旋转,当电流穿越雪山,我们不仅点亮了万家灯火,更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能力在复杂的地缘博弈中走出一条共赢之路,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创造金山银山。 这就是中国的"东大战略"——优雅而坚定,低调却雷霆。它告诉世界:真正的大国崛起,从来不是靠欺凌弱小,而是用科技实力说话,用责任担当立信,用共享发展破局。这条流淌了千年的"天河",终将见证一个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
雅鲁藏布江电站开工,大型粒子对撞机没戏了!两天前,超级工程雅鲁藏布江电站正式开
【194评论】【57点赞】
Michael
印度那条河的70的水是自己下的,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藏南是我们的领土,雨水怎么是它们自己下的呢?!
用户12xxx86
不太懂,这样截弯取直会不会加快水流速度,造成上游水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