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长征中最年长女红军,参加长征时已是60岁高龄,1977年光荣归队时已经102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是长征中的一名女红军,参加长征时已经六十岁,等到1977年去世的时候,活到了整整一百零二岁,这个名字很少出现在教科书里,但她的经历在历史的夹缝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杨金莲,1875年出生在清朝四川懋功的一个贫穷藏族农奴家庭,从小被迫干最苦的活,吃不饱穿不暖,终日为地主家打短工。 成年后,她嫁给了一个在川藏一带谋生的汉族男子姜姓,两人靠租种土地,勉强度日,他们在木龙乡的王家寨安了家,生了两儿两女,生活虽不宽裕,但一家人总算能一起过活。 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家庭,1928年,丈夫染病去世,家里所有的积蓄被花光,土地也被地主收回,她带着四个孩子陷入绝境,靠打短工和人施舍度日。 那时,乡邻对孤儿寡母的冷眼和地主的压榨让她几乎没有活路,丈夫生前的朋友唐洪山伸出援手,将她和孩子们接到理番县的朴头村,为了给孩子们一个依靠,她与唐洪山成亲,继续在贫苦中挣扎。 1935年,红军进驻岷江上游,建立松理茂根据地,唐洪山积极参与苏维埃政权的筹粮工作,却在一次给红军筹集粮食时被反动武装杀害。 家里的顶梁柱再次倒下,杨金莲成了两度丧夫的寡妇,此时,正在红军中的大女儿姜秀英回到家里。 姜秀英原本被卖作童养媳,受尽虐待后逃出,被红军救下,她投身革命,在红军中担任藏语翻译,得知继父去世的消息后,她回来安慰母亲,并劝母亲和弟妹们跟随红军。 杨金莲深知红军与以往的兵不同,他们为穷人说话,于是,六十岁的她带着十四岁的小女儿姜萍和两个儿子加入了红军,全家被安排在不同部队,担任翻译和杂务。 长征路上,杨金莲跟着部队跋山涉水,白天与藏民交涉,解释红军的来意,帮助筹粮和寻找落脚之地,晚上和战士们挤在一起休息,她吃的是青稞面,喝的是雪水,艰难时还会把口粮省出来给身边的年轻人。 她虽然年纪大,但从不掉队,走在队伍里总是沉默地跟着,累了也不愿别人搀扶,战士们都叫她“老妈妈”,她也用自己的坚强回报了大家的尊敬。 这一路,命运依旧残酷,两个儿子一个在行军中走散再未归队,另一个在雪山上冻伤严重,被迫留在原地,等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重新找到家人。 姜秀英在长征途中脚趾冻坏,伤重无医时,自己忍痛砍掉坏死的趾头,用柴灰止血,依旧咬牙坚持走完全程,姜萍年纪最小,翻译、做杂务,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始终没有掉队。 到达陕北后,杨金莲被调入总供给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部队对她格外照顾,但她从未因此懈怠,依旧勤恳做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她随机关辗转山西、河北,尽心尽力为部队工作。 1949年,七十四岁的她随大女儿一同到达北京,组织上安排她以中直机关干部的身份退休,安享晚年,之后的岁月里,她与女儿姜秀英一起生活,1977年,杨金莲病逝,享年一百零二岁。 她的大女儿姜秀英,长征后一直在中直机关工作,直到退休,终其一生都在党的机关里兢兢业业,1997年在北京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小女儿姜萍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直从事后勤和供给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随军南下,嫁给了傅家佑大校,在武汉军区工作,2014年去世,享年九十四岁。 杨金莲一家人,几代都在红旗下奋斗,她的儿女们和后代,很多都成为了共产党干部,她这一生从没有喊过什么口号,也没有被历史刻意宣扬。 她只是在需要有人站出来的时候,走到了最前线,她的名字也许不会被反复书写,但她用一生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记。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杨金莲:红军长征中年龄最长的女英雄——中国军网
她是长征中最年长女红军,参加长征时已是60岁高龄,1977年光荣归队时已经102
如梦菲记
2025-07-22 17:14:35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