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5年,刘邦稳坐天下后,对张良言道:“你功劳居首,朕封你为三万户侯!”刘邦满心以为张良会感恩戴德,却未曾料到,张良脸色骤变,连连摆手推辞:“臣只愿归隐田园!”
彼时,洛阳南宫之中,新漆的朱柱散发着桐油的气息。刘邦端坐御座之上,神情志得意满。战事已然平息,项羽于乌江自刎,天下尽归刘姓。殿内,两排功臣黑压压地跪着,个个伸长脖子,满心期待着皇帝的论功行赏。
刘邦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终落在前排那个清瘦的身影——张良身上。他清了清嗓子,以不容置疑的威严说道:“子房!于帷幄之中运筹,于千里之外决胜!朕能得这天下,子房当居首功!朕心意已决,封你为侯,食邑……”他故意停顿片刻,满意地看到众人皆屏住了呼吸,“三万户!你可自选齐地肥沃之地!”
“三万户!”
此言一出,殿内瞬间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呼与抽气声。就连跪在张良身旁的萧何、曹参,也忍不住侧目。三万户,这是何等惊人的数字!彼时,普通县侯的食邑不过千户,三万户,意味着几乎等同于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赋税皆归其所有。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张良身上,皆等着看他如何感激涕零、叩谢皇恩。
然而,张良却猛地抬起头来。那张向来沉静如水的脸庞,此刻竟血色全无,一片煞白。他的眼中没有丝毫喜色,反倒满是巨大的惊愕与一种近乎本能的恐惧。
“陛下!万万不可!”张良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臣万万不敢领受如此厚重的封赏!”
殿内瞬间陷入死寂。就连刘邦脸上的笑容也瞬间僵住,眉头微微皱起,不易察觉。他虽设想过张良会推辞,却未曾料到其反应竟如此激烈,如此不合时宜。
“子房为何如此说?”刘邦的声音沉了下来,带着一丝探究与不悦,“莫非是嫌少?”
“臣岂敢!”张良立刻俯身叩首,额头紧紧贴在冰凉的金砖之上,“陛下厚恩,臣即便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万一!”
他抬起头,声音恳切而坚决:“臣本一介布衣,当年在下邳圯上,幸得黄石公垂青,传授《太公兵法》,臣本意不过是为天下苍生寻一位明主。幸得陛下不弃,委以重任,让臣得以效犬马之劳,这已是臣莫大的荣幸!”
张良顿了顿,接着说道:“臣之智谋,不过是偶然与陛下之英明神机相契合。陛下乃天命所归,非人力可及。臣能追随陛下,亲眼见证四海归一,已然心满意足,岂敢再贪天之功?三万户之封,实在过于厚重,臣万万不敢承受!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邦紧紧盯着他,眼神锐利如鹰隼,仿佛要穿透他的心底,看清其真正的想法。大殿里静得可怕,唯有烛火偶尔爆裂的轻响。群臣面面相觑,大气都不敢出。
“子房,”刘邦的声音放缓了些,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安抚,“你太过谦逊了。若无你当年博浪沙刺秦的胆魄,若无你在荥阳、成皋危难之际辅佐朕,若无你下邑画策、笼络英布、彭越,若无你鸿门宴上助朕脱险……朕焉能有今日?这三万户,你当之无愧!”
刘邦这番话,既是在提醒张良的功绩,也暗含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示——你曾是反秦的“逆贼”,朕能容你,已是天恩浩荡。 张良心头猛地一震。博浪沙,那是他年轻时孤注一掷的壮举,也是他一生无法抹去的印记。
他伏得更低,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悲凉的恳求:“陛下!如今天下已定,四海升平,臣只愿效法古人,归隐山林,寻一处清净之地,了此残生。恳请陛下成全!”
“归隐?”刘邦的眉头彻底拧紧。他没想到张良竟如此决绝。自己赐予他无上荣耀,他却只求离开,这让他感到一种被轻视的恼怒,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张良太过聪明,聪明得让他有时都心生忌惮。这样的人,若不能牢牢掌控在手中,放归山林,谁也不知会生出什么变故。 “子房,你正当盛年,才智过人,朕还有诸多大事要倚重于你!”刘邦试图挽留,语气加重,“这天下初定,百废待兴……”
“陛下!”张良猛地抬起头,眼中竟有泪光闪动,声音哽咽,“臣自追随陛下以来,殚精竭虑,日夜忧思,早已心力交瘁。如今大业已成,臣实感疲惫不堪,如风中残烛!唯愿陛下念在臣微末之功,准臣远离庙堂,寻一僻静之处,调养病躯,苟延残喘……此乃臣肺腑之言,万望陛下……恩准!”
说到最后,张良已泣不成声。那情真意切的疲惫与病态,不似作伪。殿内群臣看着这位素来从容淡定的谋圣如此失态,心中也不免涌起一阵恻然。
刘邦沉默了。他看着跪伏在地、肩头微微耸动的张良,眼神复杂。愤怒、猜疑、一丝惋惜,还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他想起韩信、彭越……这些手握重兵的猛将。张良不同,他手中无兵,唯有满腹韬略。但他那洞悉人心的智慧,有时比千军万马更令人忌惮。 他执意要走……或许,走了也好?
良久,刘邦才长长地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与无奈:“罢了……罢了!子房心意已决,朕……也不便强留。”他挥了挥手,“就依你所请。封侯之事暂且搁置。至于封地……”他沉吟片刻,“你既欲归隐,朕便将你家乡附近的留城封与你,称‘留侯’吧。” “臣……张良,叩谢陛下天恩!”张良重重叩首,声音带着解脱般的颤抖。
次日,留侯张良便悄然离开了繁华的洛阳。没有车马仪仗,仅带了几名老仆、几箱书简。马车驶出洛阳城门,张良掀开车帘,回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阙,眼神平静无波,再无半分留恋。
用户12xxx53
激流勇退,乃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