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共识”为啥是一剂名为“自由”的毒药?其实,正是它让亚非拉陷入了“失落的三

达拉看国际 2025-07-24 08:47:01

“华盛顿共识”为啥是一剂名为“自由”的毒药?其实,正是它让亚非拉陷入了“失落的三十年”,依附于西方世界,只有中国突围成功。

其背景是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暴露了政府过度干预的低效,而苏联计划经济崩溃又强化了“自由市场”神话,导致凯恩斯主义失效,市场原教旨主义回归。

于是在1989年的华盛顿会议中,以美国为首的经济学家就形成了“华盛顿共识”。其核心逻辑就是以“市场化”之名,行“依附化”之实,最终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

这玩意有十项政策,但浓缩起来就“三化”:一是私有化,出售国企、保护私有产权;二是自由化,金融开放、贸易零壁垒、资本无管制;三是紧缩化,强调财政纪律、削减社会福利,相当于用穷人的医保给银行ICU续费。  

表面宣称自由市场救命,实际是“新殖民主义2.0”,其哲学基础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欧美经济学家声称这是“最低限度共识”,拉美舆论则称之为“华盛顿的枪顶在脑门上”。

IMF、世界银行和美国财政部构成“三位一体”执行机制,给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债务危机国贷款增设各种附加条件。要求它们放弃资本管制,让热钱自由进出,表面是“救急”,实际是经济主权置换。

在执行过程中,美西方要求各国推行“激进式改革”,最好是一夜之间完成私有化和市场化。所谓激进式改革就是“跳跃式发展”,通过大跃进直接达成质变,但缺忽视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就是激进改革典型,从政府改革到教育改革,再从经济改革到军事改革,几乎天天出新政策,妄想一口吃成胖子,完全不考虑能否落地执行。最后竟然幻想走捷径,以为物理超度老佛爷,改革就会自动成功。

当初苏联解体,原加盟国都开启市场化和私有化两条腿跑路。私有化一切国企,应私尽私,万物皆可私,一切皆可卖。那问题来了,到底卖多少钱?怎么估值?谁来评估?谁来购买?……

问题是它们长期搞计划经济,既没有民企,又没有懂得搞市场经济的企业家,咋办呢?于是原政府官僚权贵和国企管理者就变身投机者,引入美西方资本来估值和购买,然后他们当倒爷赚差价。

莫斯科吉尔汽车制造厂总资产约10亿美元,结果估值400万美元。莫斯科化工进修学院资产价值1亿美元,仅估值7万美元……折腾几年,就陷入了寡头经济深渊。一旦出现寡头经济,寡头就必然会寻求权力以自保,然后就出现了寡头政治。

乌克兰就是这样一路寡头到底的,走上了如今的死路。除了首任总统克拉夫丘克,其他总统都或多或少与寡头沾边,有的就是寡头本尊。而寡头恰恰就是一群没有祖国的人,左手跨国并购,右手政治献金,国籍只是税务优化工具而已。

当时,白俄罗斯也进行了激进式改革,但卢卡申科1994年上台后,立马就放弃了“休克疗法”,及时叫停激进私有化和市场化,只对国企进行有限改革,最终阻止了白俄滑入寡头经济的深渊。

老卢之所以清醒,因为他一直在农场工作,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领导岗位的,还获得过苏联劳模称号。他知道干啥事都要稳,欲速则不达,改革尤其需要“稳中求进”。

所以,无论美西方怎么施压,他都坚持按部就班推进私有化和市场化,并把白俄民众的吃饭和就业问题摆在首位。其实,老百姓从来都是纯朴日子人,有吃有喝,谁都不会去作死。

俄罗斯后来之所以还能挺过来,一是它真的家大业大,血条够厚,容错率极高,经得起折腾。二是叶利钦急流勇退,及时止损。有些人不理解老叶为啥会选择克格勃?其实,老叶深知俄罗斯已积重难返,只有熟悉并掌握国内外情报的狠人,才能搞定这帮寡头。

事实证明,叶利钦的选择挽救了俄罗斯。克格勃挽大厦于将倾,最终从寡头手里夺回了关键资源的控制权,把俄罗斯从寡头经济的泥潭里拉出来。但也没完全拉出来,因为又产生了新寡头。

中国则坚持渐进改革。1980年代“价格双轨制”,坚持计划价与市场价并行,粮票与自由市场并存。这种渐进式改革如同中医调理,避免了休克疗法的脏器衰竭。国企改革主打“抓大放小”,保留能源、通信等命脉行业国有主导。

坚持资本管制,筑牢金融主权防火墙。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始终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资本账户管制”,资本铁闸不松动,阻断热钱冲击。即便到了2023年中美金融大战,我们依然维持汇率管理机制,导致美联储和华尔街只能干瞪眼。

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高铁、电网、5G等都由国家主导投资,破解“市场万能论”。而印度1991年按照“华盛顿共识”削减基建开支,导致其火车至今仍在开挂,年均铁路事故近1.8万起,超2万人死亡。

这就是“华盛顿共识”,鼓吹自由市场,却以程序自由掩盖结果不公,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恰如阿拉伯之春爆发时,埃及青年在解放广场上的涂鸦:他们让我们为自由挨饿,却忘了饥饿的人从无自由!

0 阅读:14
达拉看国际

达拉看国际

优质的文章每天更新,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