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开工,欧洲跳脚 如果你最近注意到了“雅鲁藏布江”这个名字频繁登上国际舆论场,那就说明有事了。 这条被称为“亚洲水塔”的大江,刚刚迎来一项重量级开发:中国正式启动下游水电工程,投资过万亿,目标是干成三峡的三倍。清洁能源的里程碑,国家战略的关键一环。 但工程刚一开动,喊停的声音比施工的机器还快。 法国媒体急吼吼跳出来:破坏生态、威胁下游、对印度不公平。欧盟高层也借题发挥,直接给中国列了两条“红线”:一是别再出口新能源,二是别再靠近俄罗斯。 先不谈这些声音合不合理,光是这阵势,就足够说明问题——这已经不是一个水电站的争议,而是一次赤裸的地缘政治碰瓷。 离得最远的国家,叫得最响 法国离西藏8000公里,却抢着给印度站台,说是替“下游国家”着急。问题是,真正的下游国家孟加拉,一点都没跳脚。相反,公开表示“相信中国”,愿意通过对话协商。 这场“环保秀”的真正观众不是孟加拉,是法国和欧盟的谈判桌。 再看印度,态度更微妙。官方嘴上说“密切关注”,可媒体和政客那边已经在炒“中国断水”“生态灾难”。熟悉的剧本,又拿水安全做话术,给地缘摩擦添油加醋。 但很遗憾,法律上、逻辑上、地理上,这项目都是中国境内自主开发。水还没流出国界,就被指控“威胁他国”?这不是环保焦虑,是对中国战略节奏的焦虑。 “绿色”不过是幌子,目标是谈判筹码 真正让人玩味的,是这场批评声浪的时间点。 工程刚启动,欧盟这边正好密集释放信号:要求中国削减产能、让出市场、取消稀土出口限制,还要在对俄关系上“表态”。 说白了,就是一个典型的“又要又要”的操作: 你别强太快,你别离俄太近,但你别不跟我谈,还得配合我市场准入,还得满足我供应链安全。 一边打压,一边谈合作,这种策略欧盟玩得很熟,但今天的中国,也不是当年那个只能闷头忍气吞声的被打压对象。 不妨问一句——谁更离不开谁? 2024年,中欧贸易总额再度破纪录。尤其新能源、智能制造、材料科技领域,中国产品已经成了欧洲产业链不可切割的一部分。嘴上喊“去风险”,身体却诚实得很。 上半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销量同比增长28%,各国嘴上抵制中国制造,采购时却还是默默下单。 这种“道义审判+现实依赖”的双重人设,欧盟维持得越来越吃力。 红线画得再多,也改变不了现实 这次,冯德莱恩放话:“中欧关系的障碍不止是贸易,还有中国对俄乌战争的关键支持。” 这话听上去像是在谈价值观,实际上是换个方式施压中国选边站队。但问题是,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合规合法,有公开透明的能源、基建、贸易合作,没掺和战争,没提供武器,更没搞什么“暗箱援助”。 倒是欧盟那边,一边高喊和平,一边往乌克兰倒军火,倒得比谁都欢。 现在的局面是,欧美自己撑不下去了,想抽身,又怕丢面子,干脆把锅甩一圈,指着中国说“你得负责”。 这不是国际政治,这是赖账。 更深层的焦虑,是欧盟内部清楚:中俄关系稳定、中国产业强劲增长、南方国家加速崛起,这一切都在不断重塑他们原本习惯的“世界秩序”。 他们的红线,不是划给中国的,是划给自己的焦虑。 别再幻想拿“环保”和“乌克兰”当通用牌了 不管是对水电站的抹黑,还是对新能源的遏制,其实质只有一条:用“规则”“标准”“共识”这种虚词,把中国的发展空间围起来。 但这个世界早就不是西方说了算的了。 中国的水电工程不靠谁批准,中国的新能源出口也不会看谁脸色,中国的对外合作,更不会因为你喊几句“价值观”就乖乖交卷。 这世界讲的是实力、是对等、是利益平衡。不是谁嗓门大,谁就能指挥别人。 而中国的态度很清楚——我们愿意合作,愿意对话,愿意共赢,但不会在别人画的圈里跳舞。 你想谈,那就尊重彼此;你想打压,那就准备接受代价。 参考资料:《 欧盟访华前划两条红线,法媒反对中国建水电站,中方表态亮明立场-新浪·财经头条 》
雅鲁藏布江开工,欧洲跳脚 如果你最近注意到了“雅鲁藏布江”这个名字频繁登上国际
秋恒看军事
2025-07-24 11:21:09
0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