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其实已经一败涂地了,根本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法新社记者偷偷摸到顿巴斯前线采访,乌军第36旅一个满编120人的步兵连,加上后勤人员仅余47人,这样的战损比在前线部队中并非个例。 经过多轮征兵,乌克兰能送上战场的兵员,早已从青壮年变成了老人和少年,甚至有部队出现祖孙同伍的荒诞景象。 弹药告急的情况比公开报道的更严重,北约承诺的炮弹交付量,连乌军日常消耗的三成也达不到,不少阵地的士兵只能靠捡俄军遗弃的弹药勉强维持防御。 上半年那场被寄予厚望的大反攻,投入了乌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却连俄军第一道防线都未能突破。 反而丢失了赫尔松地区数个关键村落,大量西方援助的重型装备,在开阔地带被俄军无人机精准摧毁,这种损失根本无法弥补。 俄军无人机现在像苍蝇一样盯着乌军补给线,别说大型装备运输,就连单兵食品的运送都要付出成倍代价,前线士兵常常连续数天只能靠干面包充饥。 如果说前线失利,还有机会赢回来,但是经济垮台,可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拉回来的。 乌克兰GDP较战前暴跌近40%,这意味着国家财富蒸发了近半,而支撑经济的支柱产业几乎全线停摆。 基辅工人月薪从战前的平均420美元,腰斩至不足200美元,但是面包价格却涨了3倍,超市里的货架越来越空,连最基本的食用油都需要凭票供应。 外汇储备仅180亿美元,连三个月的石油进口都不够,这让乌克兰不得不以高利率向国际资本借贷,而这些贷款最终都要由资源来偿还。 更可怕的是,经济命脉正在被西方牢牢控制,欧盟提供的"冬季援助"看似雪中送炭,实则是以乌克兰最肥沃的黑土地租赁权为抵押。 这些租期长达50年的协议,意味着几代乌克兰人,将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 而真正让乌克兰受到重创的是人口流失,超过620万难民中73%是25-40岁的年轻人,这部分人口恰恰是国家的劳动力核心和生育主力。 国内常住人口仅剩2900万,较战前减少四分之一,其中60岁以上人口占比高达38%,而年轻人占比仅12%。 这种人口结构意味着未来十年,乌克兰将面临劳动力断层,和社会养老体系的彻底崩溃。 精英阶层的逃离更具破坏性,半数大学教授迁离,80%的IT公司将总部搬到波兰或德国,这些掌握知识和技术的群体离开,让乌克兰失去了战后重建的智力基础。 在利沃夫的街头,白天看到的多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夜晚的防空洞里挤满了孩子,年轻人的身影越来越少,这个国家正在失去未来的创造者。 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从90%跌至41%,这个数字背后是民众信心的彻底崩塌,他之所以硬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欧盟那句,"持续作战则500亿欧元援助不停"的承诺。 对乌克兰而言,这不是援助,而是续命的吊瓶,一旦停手,整个政府机器就会立刻停转。 但明眼人都清楚,欧洲需要的不是乌克兰的胜利,而是让这场战争持续下去拖垮俄罗斯,乌克兰不过是棋盘上一枚随时可以牺牲的棋子。 1400万人需要人道援助,哈尔科夫州60%的村庄冬季面临断电,这些民生疾苦在政治博弈面前被刻意忽视。 泽连斯基在演讲中高喊"胜利"时,台下稀疏的人群里难觅年轻人的身影,因为那些本该站在那里的人,要么死在了战场,要么逃到了国外。 乌克兰的家底早已耗尽,现在每多打一天,就意味着多一片焦土,多一些在防空洞里瑟瑟发抖的孩子,多一些在废墟中绝望的老人。 所谓的"反败为胜",不过是用民众的苦难换取政治苟延的借口,这种看不到尽头的消耗,最终只会让这个国家彻底消失在地图上。
乌克兰其实已经一败涂地了,根本没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法新社记者偷偷摸到顿巴斯前
财先生观天下
2025-07-24 17:56:09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