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己把门反锁了五年,现在钥匙拧不开,却跑来对中国说“欢迎,但请先把技术留下”

森森视野 2025-07-24 21:13:01

印度自己把门反锁了五年,现在钥匙拧不开,却跑来对中国说“欢迎,但请先把技术留下”。7月24日《印度时报》的这条“放宽中资”消息,听上去像惊喜,拆开却是一份技术转让清单:想进门?先跟印度公司绑在一起,再把核心工艺手把手交出来,最后只能拿24%的股份——连董事会都坐不进去,还得看印方脸色分红。 这不是谈判,是明码标价的“技术赎门票”。按照国际惯例,外资持股49%才算安全线,印度一刀砍到24%,等于把中企的投票权直接打成“旁听席”。更微妙的是,这份方案由印度电子和信息技术部亲手递给莫迪,意味着“技术换市场”已从行业讨论升格为国家意志。 背后的算盘噼啪作响。印度智库NITI Aayog给政府算过一笔账:上一财年印度净外资暴跌99%,只剩3.53亿美元,创纪录地难看;而印度手机、光伏、汽车零部件三大产业集群里,超过六成的关键原料仍攥在中国供应商手里。稀土出口稍一收紧,印度工厂就断粮。于是内阁里两派拉锯:工商部想赶紧拉中资补缺口,内政部又怕“技术资敌”,最终端出这份“24%+技术转让”的折中套餐,既想解近渴,又怕丢水壶。 可莫迪政府似乎忘了,自己手里并不全是王牌。商务签证还在卡壳,旅游签证倒是先放开——先把人放进来,再关起门来谈条件,这套路中国企业并不陌生。过去几年,Vivo、OPPO、比亚迪、保变电气……一长串名单都在印度体验过“开门迎客、关门打狗”的剧本:前期承诺补贴、土地、税收优惠,等你真金白银砸下产线,立刻用税务、外汇、环保轮番查账,最后要么割肉贱卖,要么把技术“自愿”共享。 数据不会撒谎。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对华投资审批平均耗时从90天拉长到300天以上,已有六七个电子合资项目被拖过补贴申请截止日。如今印度又把“10%持股+技术转让”的草案改头换面成“24%持股+技术转让”,本质上仍是同一个剧本,只是折扣力度大了点。 更扎心的是,印度媒体一边放风“放宽”,一边在社论里提醒政府“别忘了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的立场”,暗示随时可以把门再度焊死。这种既想赚中国的钱、又想把中国当假想敌的矛盾心态,让再香的市场也飘出一股火药味。 说到底,印度想复制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却只想拿走“技术转移”这一段快进键;想吸引外资,却舍不得放下“杀猪盘”的刀。边境对峙还未降温,签证壁垒依旧高筑,产业补贴却等着中资先输血——天下哪有这样的“合作共赢”? 评论区聊聊:如果换你是中企高管,24%的股份+核心技术输出,你会签字吗? 信息来源: 新华社2025-07-21《印智库呼吁政府放宽对中企投资限制》 央视新闻2025-07-18《印度政府顶级智库提议放宽额外审查中企投资的规定》 《印度时报》2025-07-24《印度考虑放宽中企投资限制,但要求技术转让》

0 阅读:169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3

用户10xxx83

4
2025-07-25 06:50

就是抢中国公司还去投资肯定不是自己的钱从中渔利

你是谁?

你是谁?

2
2025-07-24 21:54

来呀快活呀~

猜你喜欢

森森视野

森森视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