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男生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到高中上课,老师3年为他直播3000多节网课,家人曾怕他分心玩手机,他却用超强自律交出满分答卷——成绩稳居班级第一,今年更以618分的高考佳绩,笑着叩开了大学之门。
“陈老师,我家孩子他身体原因无法来学校上课,这学习了怎么办!”小胡妈妈满脸焦急地向班主任陈建波说道。
陈老师安慰道:“您先别着急,我们学校一定会想办法,不会让小胡的学业落下的。”
就这样,一场跨越三年的特殊教学开始了。学校专门为小胡开通直播通道,老师们上课时,教室里架起手机全程直播,3000多节网课,3个充电宝循环使用无数次,甚至用坏了1个。
小胡也特别自律,每天七点半准时起床学习,午休后继续学到下午五点半,晚饭后进入晚自习 ,晨背单词、夜预习,哪怕寒暑假也很少休息。
而最后他高考的成绩也没有辜负老师为他上的三年网课,还有自己的刻苦学习。
差成绩的时候,小胡压抑着激动,声音微微发颤,给妈妈打电话告诉她这个喜悦!“618分!”电话那头,小胡妈妈愣了一瞬,随即喜极而泣:“太好了,儿子,你做到了!”
这618分的背后,藏着整整三年的艰辛。
这件事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佩服小胡自律,“换我早被手机勾走魂了,他却能三年一心扑在学习上,太牛了!”
不少网友为老师们的责任感点赞!“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这才是教育的初心!”
这件事里,手机的角色其实挺耐人琢磨的。一开始家人担心它是“绊脚石”,怕孩子忍不住刷视频、玩游戏,毕竟对很多人来说,手机里的诱惑实在太多。
可到最后,它反倒成了小胡和课堂之间最结实的“连接线”——3000多节课的直播靠它,老师讲的知识点、同学的讨论声,都通过这块小小的屏幕传过来,让他没被课堂落下。
要是搁在以前,没有直播功能,没有随时能联网的手机,一个没法到校的孩子,想跟上高中课程恐怕难上加难。
但现在,用技术把教室“搬”到了小胡家里,让他能和同学同步听课、同步进步。
更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没被“必须到校上课”的老规矩框住。他们看见小胡的难处,就想着“能不能换种方式”,于是架起手机开直播,调整进度配合他的状态。
这种不墨守成规的灵活劲儿,其实是教育该有的样子——不是让学生去适应固定的模式,而是让教育模式学着适应学生的需求。
就像网友说的,“这事儿不光是老师和孩子厉害,也说明办法总比困难多”。它让我们看到,当教育愿意弯下腰适配个体,当技术愿意当好“帮手”,那些看似绕不过去的坎,其实能慢慢铺成路。
最后只想说这是一场爱与坚持的双向奔赴。老师们用无私的付出,为小胡铺就求学路,小胡凭借超强的自律和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关怀与成长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