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立刚:中国媒体联合起来,吹捧外国企业,打击中国产业,这不是可能,而是本能。  

一叶知大事 2025-07-30 11:21:08

项立刚:中国媒体联合起来,吹捧外国企业,打击中国产业,这不是可能,而是本能。   20多年前,中国决意发展自己的通信标准TD-SCDMA时,前路布满荆棘。   彼时,国内在技术储备、专业人才、经济基础等方面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小差距,推动这项事业的,是一群怀揣着让中国在科技领域立足梦想的人。   可就在他们埋头攻坚时,社会舆论却呈现出一边倒的围剿态势。   不少媒体将TD-SCDMA视作笑柄,经济学界也纷纷唱衰,连国内的电信运营商都态度消极。   更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外国通信企业,并没有花费巨额资金去影响舆论,仅仅是邀请一些媒体从业者出国考察,就轻易左右了不少人的立场。   而一旦几家头部媒体定下基调,其他媒体便纷纷跟风,形成了对本土标准的集体质疑。   再看十四年前的“723”事件,高铁这一中国骄傲在那时遭遇了舆论的集中发难。   当时,“全民黑高铁”的情绪蔓延,媒体和经济学家成了这场舆论风暴的先锋。   有人曾在电视台做节目时,亲耳听到编导们讨论如何挖掘高铁的“黑料”,甚至计划在高铁内部寻找“线人”,只为找到能用来批评的点。   当被问及是否有外部资金支持这种行为时,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用他们的话说,整个媒体行业都在这么做,不参与反倒显得“落后”。   这种无需利益驱动就主动对本土产业发难的状态,让人费解。   反观这些媒体对外国企业的态度,却往往是另一番景象。   中外产品同台竞争时,鲜少能看到中国媒体坚定站在本土企业一边,更多时候,对外国企业的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对其不足却选择性忽视。   这种“抑中扬外”的差异化态度,并非个别案例,反倒成了一种难以忽视的常态。   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更让人不安。   媒体本该是社会的瞭望塔,是公正的发声者,是公众良知的守护者。   可现实中,部分媒体却似乎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传声筒,在报道中夹带私货,模糊了客观公正的底线。   项立刚直言这种行为是“天然倾向”,甚至称之为“阴谋论”,且早已不是隐秘进行,而是半公开的状态。   这话虽刺耳,却点出了一个可能存在的问题:部分媒体人的立场似乎出现了偏差,对本土产业的苛责和对外国企业的宽容,成了一种无需提醒的本能。   更值得警惕的是,外国企业影响中国媒体的方式,往往并不复杂。   就像当年通信领域的案例所示,不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一次出国考察,几场座谈交流,就能让一些媒体人的立场发生倾斜。   而头部媒体的风向一旦转变,其他媒体便会下意识地跟随,形成“羊群效应”。   这种轻易被影响的状态,与公众对媒体“坚守政治正确”的期待相去甚远——要知道,即便是美西方媒体,也始终将政治正确放在重要位置。   这种媒体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正在慢慢显现。   对普通民众而言,媒体报道是了解企业和产业的重要窗口,可当报道中掺杂着预设的立场,背后的利益关系悄悄左右着信息呈现时,公众很容易被误导,难以形成对本土产业的客观认知。   不少普通人都在期待,媒体能多讲讲中国企业的进步和成就,少一些对外国品牌的过度追捧,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愿意相信国货、支持中国制造。   毕竟,中国企业这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从技术突破到品质提升,都值得被看见。   对中国产业而言,媒体的态度更是至关重要。   公平的报道能让公众看到企业的真实努力,为产业发展凝聚信心;而带着偏见的打压,则可能浇灭创新的热情,阻碍产业升级的步伐。   就像TD-SCDMA标准,如果当初在舆论的围剿下夭折,中国的芯片设计产业或许至今仍在原地踏步。   正是那些坚守理想的从业者顶住压力,才有了后来中国在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   面对这样的现状,项立刚的言论引发广泛讨论也就不足为奇了。   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媒体的角色:到底是该为大企业站台,还是该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发声?   不少人认为,媒体人确实需要“改造”,这种改造不是否定媒体的价值,而是要让他们重拾“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传统美德,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待本土企业的成长——既看到不足,更要看到进步;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   毕竟,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   若总是带着偏见对待本土产业,热衷于追捧外国企业,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企业的发展,更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一叶知大事

一叶知大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