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位新疆男子捡到一块重达6。55公斤的“黑太岁”,有人出价85万元想买,他却没有卖,养了4年后,这块“黑太岁”又增重14斤多,他还说已经对它有了感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8年8月,在新源县一处建筑工地上,工程承包商许志明发现了一块重6。55公斤的黑色物体。 工人原本要将其当作废料丢弃,但许志明注意到这块物体表面凹凸不平,质地介于固体和胶体之间,初步判断可能是俗称“太岁”的粘菌复合体。 许志明来自四川,1998年到新疆承接建筑工程。发现这块“太岁”后,当即有收藏者开价85万元,但他选择自己保存。 四年来,这块“太岁”在他的养护下从6.55公斤增长到14公斤,平均每年增重约1.86公斤。 养护过程需要严格控制环境条件,许志明使用容量200升的陶瓷水缸,每三天更换一次纯净水,水温保持在18—22摄氏度。 2021年他外出期间,妻子延迟换水导致生长速度下降至每月仅增重50克,恢复正常养护后才回升到每月150—200克。 这块“太岁”直径约40厘米,厚度15厘米,表面纹理深度达3—5毫米。按压时回弹速度约为每秒2厘米,内部无明显空腔。 2023年新疆农业大学生物系取样分析显示,其含有12种真菌、8种细菌和3种粘菌,菌群密度达每克10^8个单位。 市场方面,2015—2022年间“太岁”交易价格从每公斤5万元涨至15万元。2022年9月伊宁警方查获的造假案中,犯罪团伙使用聚乙烯醇、明胶和色素制造假货,成本仅200元/公斤,以8000元/公斤批发价出售。 鉴别真假主要看三点:真品切面有自然纹理,假货断面均匀。真品无异味,假货有化学气味。真品在水中缓慢吸水膨胀,假货快速溶解。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肉芝”被认为是“太岁”的古代称谓,书中描述其“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 现代研究表明,“太岁”是由多种微生物形成的共生体,主要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和脂类物质。2022年国家食药监总局明确表示,未批准任何含“太岁”成分的药品或保健品上市。 许志明的养护记录显示,这块“太岁”在不同季节生长速度有差异:夏季(6—8月)月均增重200克,冬季(12—2月)降至100克。 他使用pH值7.2—7.5的水质,每周测量一次各项指标。水中溶解氧保持在6—8mg/L,总硬度控制在150—200mg/L。 当地已有十多位收藏者向许志明咨询养护方法,他建议初学者先从小块开始,选择1—2公斤的样本,使用50升容器,确保水质稳定。 常见失败原因包括:水质偏酸导致表面溃烂、温度过高引发细菌过度繁殖、长期不换水造成缺氧死亡。 2024年3月,许志明与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每季度提供50克样本用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研究所计划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其菌群结构,探索不同地域“太岁”的差异性。初步研究发现,新疆地区的“太岁”含有较高比例的嗜盐菌,可能与当地土壤盐碱度有关。 目前许志明的“太岁”每月仍有参观者到访,他制作了详细的养护手册供交流。手册包括水质管理、温度控制、生长记录等内容,并附有不同阶段的照片对比。 他计划建立一个小型展示室,配备显微镜等设备,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特殊的生物体。 新疆已发现的“太岁”样本超过30例,主要分布在伊犁、阿勒泰等地。其中超过10公斤的大型样本仅有3例,许志明养护的这块是目前有详细记录的最大一例。
目前大家对于新疆的发展,提到最多的是水源和运输问题,我来谈些个人看法:首先新疆用
【9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