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

小胖胖说科技 2025-07-30 21:27:03

“没人敢对中国动武。”我国爆炸力学领域泰斗级人物林俊德院士,隐姓埋名五十年,2012年宁可透支生命,也绝不拖欠工作,将自己最后一次心跳献给祖国。   1938年,福建永春一个偏僻山村迎来了一个男婴,父母给他取名林俊德,林俊德的童年被贫困填满,小学毕业后就不得不放下书包,回家帮衬农活。   转机出现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山村,国家的助学金让他重新走进课堂。   从初中到高中,再到1955年考入浙江大学机械系,林俊德常说,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份感恩,也成了他一生坚守的动力。   1960年,刚从浙江大学毕业的林俊德穿上了军装,但这不是普通的参军,而是加入一支特殊的队伍,新中国核试验科研团队。   从这天起,他的名字成了秘密,住址成了秘密,连给家里写信都要经过严格审查,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只有他自己清楚,肩上扛着的是国家的安危。   两年后,林俊德接到了一项紧急任务,去罗布泊,研制能精确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当时的中国正被西方技术严密封锁,别说现成的设备,连一张完整的图纸都找不到。   罗布泊被称为"死亡之海",夏天地面温度能烤化橡胶,冬天寒风能穿透棉衣,科研人员住的"地窝子"一半在地下,吃的是掺着榆树叶的窝窝头,喝的是带着咸味的盐碱水。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林俊德带着团队干了起来,没有参考资料,他就盯着钟表的发条琢磨,没有压缩设备,就用打气筒一点点模拟气压,齿轮系统造不出来,就手工打磨。   三个多月后,一台能精准记录冲击波数据的"土设备"诞生了,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起蘑菇云,中国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而这份底气,就来自那台不起眼的仪器。   从那天起,林俊德在罗布泊扎下了根,接下来的52年里,中国所有45次核试验,他一次都没落下。   从地面空爆到高空试爆,从浅层地下爆破到深地试验,他牵头设计了十多种测量设备,一点点搭起了中国核爆炸冲击波测量的完整体系。   别人用计算机算数据的时候,他带着团队用算盘打,别人用绘图软件画波形图的时候,他趴在桌上一笔一笔手绘。   靠着这股拼劲,中国仅用45次核试验就完成了美苏两千多次试验才建成的核武体系,而林俊德,是唯一全程参与的科研人员。   作为将军,也作为院士,林俊德一辈子没离开过试验场,一年300多天,他不是在大漠戈壁的帐篷里计算数据,就是在试验场区检查设备。   同事们说,林院士的办公室,一半在实验室,一半在现场。,他牵头的10多项国防尖端课题,每一项都关系着核试验技术的突破,而这些突破,直接撑起了国家的核威慑能力。   2012年5月,74岁的林俊德被查出胆管癌晚期,医生说已经没法治了,但他拒绝躺进重症监护室,反而让家人把电脑搬进普通病房。   他称那时他的电脑里存着几万个文件夹,装的全是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几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孩子们马上要答辩了,他不想耽误。   接下来的27天,成了林俊德与时间的赛跑,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病床上一点点整理资料。   疼得厉害时,就咬着牙挺过去,手麻得握不住鼠标,就用胳膊肘顶着桌面发力。   5月29日晚上,他整理完3万多份技术文档,给学生改完8万字的论文,还打了三个电话叮嘱项目组别停。   5月31日上午,林俊德已经虚弱得说不出完整的话,却9次要求下床,在家人的搀扶下,他最后一次坐到电脑前,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就剩D盘了......   两个小时后,他再也撑不住了,被扶回病床,当天晚上8点15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电脑屏幕上,光标还停在未完成的文件上。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小胖胖说科技

小胖胖说科技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