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 50 多年,学术没人能一手遮天,但中国……”2023 年,丘成桐在清华大学的演讲台上停顿了片刻,台下坐着的年轻学者们正低头记着笔记,他们眼中的急切像极了他刚到美国时见过的博士生 —— 只是那份急切里,多了些他看不懂的焦虑。 这位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手指无意识地敲着讲台,忽然想起 1971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的博士论文被匿名评审提了 27 条修改意见。 其中一条来自他最敬佩的数学家陈省身,可直到论文发表,他都不知道评审名单里有这位前辈。 那时的美国学术圈,匿名评审像道铁闸。丘成桐研究微分几何时,曾花三年时间推翻了学界公认的一个猜想,投稿《微分几何学报》后。 评审意见回来得又快又狠:“论证存在三处逻辑断层,建议补充 15 个引理。” 他熬了八个月补完材料,再次投稿时,评审只回了一句话:“可以发表,但作者需明确标注每个引理的原创性。” 后来他才知道,那两任评审分别是普林斯顿和麻省理工的教授,彼此学术观点针锋相对,却在 “对研究负责” 这一点上出奇一致。 “没人会因为你是谁的学生就放水,也没人能靠关系让劣质成果过关。” 他在演讲中说这话时,台下有个年轻学者悄悄叹了口气。 那声叹息里藏着太多故事。去年,中科院数学所的青年研究员小林(化名)在评审会上哭了。 他花五年研究的 “复几何中一类极值问题”,在项目结题评审时被一位资深院士批 “意义不大”,理由是 “相关领域国内研究基础薄弱”。 可小林心里清楚,这位院士的弟子正在做类似课题,只是方向完全相反。 更让他无力的是,申请青年基金时,他的推荐信来自两位国际知名学者,却抵不过评审组里一句 “太年轻,压不住场”。 最后,他把研究拆成三篇短论文,投给了影响因子不高的期刊 —— 至少这样能快点拿到成果,不然下一轮职称评审就没了资格。 这种 “拆成果” 的操作,丘成桐在国内见得太多。他去某高校访问时,看到一位教授五年内发了 47 篇论文,可仔细一看,全是在同一模型上做微小调整。 “就像在同一块地里反复犁田,表面上看着热闹,底下的土早就板结了。” 他摇摇头,想起 1980 年代和陈省身一起做 “卡拉比猜想”,两人对着黑板熬了七年,中间无数次推翻重来,直到 1982 年他拿菲尔兹奖时,这项研究才真正成型。 “好的研究像老茶树,得慢慢养,三年出一片真叶就不错了,哪能指望年年丰收?” 可年轻人有自己的难处。北京某高校的博士生小周,手机里存着一张 Excel 表。 上面列着师兄师姐的 “成果清单”:谁发了几篇 SCI,谁拿了什么项目,谁因为成果够了提前毕业。 导师开会时总说:“你们这代人赶上好时候了,经费比我们那时候多十倍,可成果得跟上啊。” 小周算过一笔账,要想留校,三年内至少得有 2 篇 TOP 期刊论文、1 项省部级项目,不然就得卷去企业。 他原本想研究一个冷门的代数拓扑方向,可导师劝他:“转做人工智能数学基础吧,项目多,好发论文。” 现在他的论文里满是复杂的公式,却很少有他真正好奇的问题。 这股 “急” 劲儿,不全是学术圈的错。丘成桐在深圳访问时,看到中学奥数班的孩子在背解题模板,老师拿着秒表计时:“这道题必须在 3 分钟内解出来,不然考试就来不及了。” 他忽然明白,那种对 “快速出结果” 的执念,早就在教育里扎了根。 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在香港,父亲逼他背《史记》,说 “读懂一篇比背十篇有用”。 那时他不懂,直到在美国研究微分几何,才发现那些沉淀在骨子里的耐心,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但转机也在悄悄发生。去年,中科大的 “墨子号” 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突破,他们的核心成果花了 12 年,中间有 7 年没发过一篇顶级论文。 团队里的年轻研究员说:“最难的时候,所里没催我们出成果,反而追加了设备经费。” 丘成桐去参观时,看到实验室墙上贴着一张进度表,上面有很多红叉 —— 那是失败的实验记录,比成功的标记多三倍。 “这才是研究该有的样子。” 他笑着说,像看到了当年自己在伯克利的办公室。 现在的丘成桐,每年有一半时间待在国内,帮着几所高校建数学中心。 他坚持评审时引入国际匿名机制,去年有个年轻学者的论文被国内评审批 “太超前”。 他把论文转给三位国际专家,结果全票建议发表,现在这篇论文成了该领域的重要参考。 “改变不是一天的事。” 他在最新的演讲里说,“但只要让年轻人相信,好好做研究比搞关系更有用,耐心就会慢慢回来。” 台下的年轻学者们不再低头记笔记,有人举手问:“丘先生,您觉得我们这代人能做出像卡拉比猜想那样的成果吗?” 参考来源:燧石财经:丘成桐谈学术评审制度:中国评审制度没做好……
谁能想到!武大学术地震持续升级,简直震碎三观!知乎网友发起“论文核验风
【71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