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沉沉。夜幕下的军帐里,刘伯温站在营外。仰头,望着星空。他看了很久。忽然,他转

幻彩梦境游 2025-07-31 09:41:31

天色沉沉。夜幕下的军帐里,刘伯温站在营外。仰头,望着星空。他看了很久。忽然,他转身,神情凝重,直指东南方向。一句话落下,气氛凝固:“东南方向,将会失去一员大将。”朱元璋听完,没当回事。他不信星象,更不信有人能未卜先知。连年战乱,死人太多,死将太常见。可刘伯温只是摇头,语气冷淡:“你会后悔的……天意如此。” 1362年,元朝风雨飘摇。天下动荡,各路军阀角力纷争。南方,一场巨变悄然酝酿。朱元璋坐镇应天,谋划更大的棋局。就在这一年,处州出事了。 胡大海、耿再成,是朱元璋安插在浙东的主将。忠勇果敢,战功赫赫。可没想到,一夜之间,两人俱亡。浙东大乱。反叛势力趁机而起,苗寇盘踞山岭,势如破竹。消息传来,朱元璋大惊。东南,是他腾龙之地,是战略要塞。必须保住。 刘伯温此时已退居故里,守母灵。可事急,战报紧急送达。朱元璋钦点,命他速赴衢州。刘伯温披麻带孝,带病上阵。到衢州,他先不动兵。他走访民间,召回散兵,安抚百姓,分化敌军。 一边镇内乱,一边探虚实。他知,乱不在地,而在人。没过几个月,叛军崩溃,苗军伏诛。浙东再度归于朱氏旗下。这一战,刘伯温没用一兵一卒,却稳住局面。朱元璋大喜。但他没想到,这不过是开始。 战火继续燃烧。翌年,1363。张士诚大军逼近安丰,形势紧急。朱元璋意图亲征,刘伯温拦住。他说,现在不是出头之时。敌强我弱,应该后守为上。 朱元璋犹豫。但还是听了。于是他命常遇春、徐达从侧翼出击。刘伯温坐镇后方,调粮筹兵,密布耳目。那年夏,陈友谅水陆大军来袭,决战鄱阳湖。 战前,刘伯温多次上奏,建议水战布阵。他知陈军擅舟战,却也知敌军骄傲。于是定下连舟之计,设火攻之策。八月十五,水战爆发。三日三夜,江面火光冲天。 朱元璋亲自督战,常遇春破敌,陈友谅中箭毙命。这场仗,打碎了汉军的气势,也打响了朱元璋的天下之名。 东南还未彻底稳定。张士诚仍占苏杭,元军盘踞北方。刘伯温谋划更大。他知,要夺天下,必须断张、元两臂。而这,仅靠武力远远不够。 从1364年开始,朱元璋将全部兵力投向东线。张士诚,是朱氏最难缠的对手之一。富可敌国,兵强将众。而他最信任的将领吕珍,正是当年攻打安丰之人。 刘伯温在战前反复研判。东南地形复杂,湖网纵横,不能正面硬拼。他建议分兵包抄,扰其后勤,打心理战。 于是,徐达领军正面牵制,李文忠穿插断粮道。明军日日骚扰,张军疲于奔命。浙西、苏北相继失守,通州告急。城破之际,张士诚还沉溺在自己“天命”中,拒不投降。 1366年冬,平江(今苏州)被围。明军断水断粮,连战连捷。城中大乱,张士诚绝望自尽。他的尸体,被运送至应天,朱元璋下令厚葬。他说:“虽为敌将,亦是一方之雄。” 至此,东南再无大敌。可局面并未安稳。原本跟随朱元璋起家的将领,如汤和、胡大海、耿再成,早已在这几年的战乱中死去或失踪。 很多人开始回忆当年那场预言。刘伯温望星而断:“东南将失一员大将。”可究竟是哪一员?没有答案。也许,是胡大海。也许,是耿再成。也许,只是一个寓言。 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天下归心,北伐日近。刘伯温仍在一线。他不喜争权,却处处设局。他知道,打天下靠勇将,治天下靠制度。 他起草《大明律》,整顿钱粮,划分军制。可就在权势顶点,刘伯温提出归隐。他说自己年老多病,需要休养。 朱元璋虽不舍,但也知他心意已决。1371年,刘伯温离开朝堂,回到青田。他带回一部手稿,未曾示人。他常夜观星象,独居书斋。有传言说他早知大明命运,也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1375年春,他暴病而亡。有说他被人下毒,也有人说,是他主动断药。朱元璋亲自下诏追封他为“文成公”,赐谥文成。 这一年,天下渐定,权力渐浓。朱元璋开始整肃朝堂,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相继倒台。往昔的开国老臣,一个个消失在历史里。 东南的风,依旧在吹。只是,那年刘伯温仰望星辰的身影,已随风远去。

0 阅读:38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

幻彩梦境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