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在瑞典第三轮结束,美国把关税豁免又延长90天! 这是美国在国际贸易里的老毛病了,这么多年来,靠着美元霸权和技术上的垄断,他们在全球贸易里总想着占上风,好像“我多拿三成,你少赚两分”才是该有的规矩,这种想法根深蒂固,早有先例。 就像上世纪80年代对付崛起的日本,美国一点不含糊,搞了个《广场协议》,硬是把日元汇率拉高五成,直接让日本出口没了优势,所以现在碰到中国这么个不肯轻易“让利”的对手,美国就觉得“不对劲”了。 这不合他们熟悉的剧本,甚至在国内都不好跟选民和那些利益集团交代,他们对“公平”的这种特殊理解,成了眼下陷入困境的心理根源,可美国还在翻旧剧本的时候,全球贸易的舞台早就变了,这正是中国能在谈判桌上腰杆硬的关键。 中国想要的“公平”其实特简单,就是大家在同一套规则下竞争,意思是你不能动不动就拿“国家安全”当借口,把中国的5G设备拒之门外,中国这边呢,也不会平白无故卡美国农产品的脖子,该降的关税都降到位,这种对等的规则意识,恰恰说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占了全球六成,光伏组件供应着世界八成的需求,更别说稀土加工,几乎垄断了全球九成市场,这种情况下,想让中国在关键领域少赚点?美国的电动车成本可能得涨三成,光伏电站的建设周期也得拖上半年。 就在这种新旧格局碰撞下,压力最后传到了美国国内,去年底关税快到期时,美国零售商联名给白宫写信,警告说“再加点关税,圣诞季货架就得空一半”。今年初,半导体行业协会带着两百多家企业去国会游说,核心就一句话:“中国的光刻胶要是断供,我们的芯片厂就得停工。” 这些来自产业界的呼声,白宫不可能当没听见,再往深了说,美国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比很多人想的要深,苹果手机八成的电池来自中国,特斯拉上海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已经高达95%,真要彻底撕破脸,代价绝不是中国单方面的。 所以说这90天的豁免期,与其说是谈判的善意,不如说是美国给自己找的喘息机会,一招无奈的“缓兵之计”,能想到这段时间他们大概率还会搞点小动作,比如在WTO申诉,或者又拿“人权”说事儿,想从别的地方找突破口。 有句话说得透彻,帝国主义一向不讲理,要是他开始讲理了,那是因为没办法了。这话放现在的中美博弈里,特别贴切,美国这会儿愿意延长豁免,不是突然开窍了,而是各种软硬手段都不管用后,不得不做的选择,当一向蛮横的对手开始跟你讲规则,往往是他手里的牌不多了。
“中国为什么不跟美国谈关税互免?”——这句话最近在外贸圈被反复追问。答案其实就一
【12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