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吴三桂称帝后不久病死,由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虽年纪小,却表现得很硬气,面对十万清军围攻昆明,宁死不降。 吴世璠是吴三桂的嫡长孙,他的父亲吴应熊自幼作为人质留居北京。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后,吴应熊被康熙下令处斩。吴三桂悲痛之余,将留守后方的吴世璠作为继承人培养。 那会儿吴世璠刚满十六岁,坐在昆明王府的虎皮椅上,脚还够不着地面。案头堆着的奏报,十份里有九份是催粮的、告急的,只有一份是前线小胜的消息,字里行间还透着勉强。他捏着奏报的手在抖,不是怕,是恨——案头摆着父亲吴应熊的灵位,牌位上的字被他摸得发亮,那年父亲在北京被斩的消息传来,他在书房哭了三天,祖父吴三桂进来,把一把嵌着宝石的匕首拍在他面前:“记住这血仇,咱吴家的骨头,不能软。” 清军围攻昆明的日子,比云南的雨季还熬人。十万大军把城围得像铁桶,红衣大炮天天往城里轰,西城墙塌了半截,士兵们用尸体和泥土填,填了又塌,塌了再填。有将领偷偷劝他:“小王爷,不如暂降吧,留得青山在……”话没说完,就被吴世璠瞪回去:“降?我爹的头挂在北京城楼上时,谁给过他留青山的机会?” 他让人把劝降的将领拖下去打了四十军棍,第二天亲自登城,接过士兵手里的弓箭,对着城外清军大营射了一箭——箭没射中什么,却钉在城墙砖上,颤巍巍的,像个不肯低头的誓约。 城里的粮食早就见底了。百姓们把存粮捐出来,最后连观音土都被挖光,士兵们煮马鞍、啃树皮,有个老卒饿晕在城门口,吴世璠让人把自己最后的半袋米送去,说:“给弟兄们分了,我不饿。”其实他已经三天没正经吃东西,嘴唇裂得全是口子,喝口水都疼。有太监想偷偷给他煮碗粥,被他掀了碗:“全城人都在挨饿,我凭什么搞特殊?” 最让人揪心的是内部的动摇。吴三桂旧部里,有人偷偷给清军递消息,说愿意打开城门换条活路。吴世璠知道了,没杀他们,只是让人把这些人的家眷请到王府,摆了桌空宴——桌上什么都没有,只有他父亲的灵位。他指着灵位说:“我爹死的时候,你们没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现在要降,问问我爹答应不?”那些人看着灵位,再看看吴世璠眼里的红血丝,愣是没敢再提降字。 1681年冬天,昆明城破的前一夜,吴世璠在王府里烧了所有的文书,火光映着他的脸,像个小大人。身边的侍卫哭着劝他突围,说往南走还有生路,他摇头:“祖父起兵反清,是为了不做奴才;我爹死,是因为不肯认怂。我要是跑了,吴家的脸就真没地方搁了。”他拔出那把祖父给的匕首,不是给自己用,是割了一缕头发,放在父亲灵位前:“儿子来陪您了。” 城破的时候,清军冲进来,看见吴世璠端坐在王府正厅,身上还穿着继位时的龙袍,只是袖口磨破了。他没反抗,也没求饶,只是问带队的清军将领:“我爹的尸骨,能不能还给吴家?”将领愣了愣,没回答。 有人说吴世璠傻,一个少年硬撑着不该他扛的担子,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可也有人说,他那点硬气,是乱世里最难得的骨头——明知必败,却不肯丢了家族的血性。他爹的死,成了他心里的刺,拔不掉,也不想拔,只能用命来扛。 只是,这份以死相抗,到底是为了家族荣耀,还是被仇恨困住的执念?如果他选择投降,会不会让满城百姓少受些战火煎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678年,吴三桂称帝后不久病死,由孙子吴世璠继位。吴世璠虽年纪小,却表现得很硬
佳佳怡
2025-07-31 14:37:21
0
阅读: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