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靠骑射加大鸟枪平推的战术,打遍周边国家上百年没敌手。新疆戈壁里追着准噶尔打,缅甸雨林中压制土司兵,就连1827年平定张格尔叛乱,还靠这招硬吃掉10万叛军,真把这套战术当成了常胜法宝。 其实早年间清军就见过好东西。打准噶尔时缴获的赞巴拉特大火枪,射程能到200多米,比自家鸟枪远两三倍,甚至超过了子母炮。但那会儿清军打仗的地方太特殊——不是草原戈壁就是热带雨林,重炮拉不动,小火枪够不着,反复琢磨后,还是觉得大鸟枪成排齐射、骑兵随后冲锋、步兵跟进占阵地这一套最顺手,对付周边那些没经受过欧洲式严格训练的对手,确实屡试不爽。 转折点出在1840年。自以为天下无敌的清军,撞上了近代化的英军。洋枪射程更远、射速更快,火炮打得又准又狠,骑射再勇猛、鸟枪再密集也顶不住,这才明白:老办法不灵了。 有意思的是,挨打后的清朝在枪械上追得倒不慢。1861到1865年,直接跳过燧发枪阶段,从火绳枪一步跨到击发枪,5年就跟上了世界潮流。美国1865年刚造出雷明顿步枪,清朝1867年就实现国产化,一口气造了2.5万多支;英军1871年列装马提尼步枪,清朝1876年也能自己生产,这速度放在当时,确实够亮眼。 可问题藏在武器背后。枪是近代的,军队编制却还是中世纪的——将领靠世袭,士兵缺训练,指挥靠经验,就像给老马拉的车换上了蒸汽发动机,跑起来怎么都不对劲。等到1900年后才想起搞近代新军,已经晚了半个世纪。 洋务运动喊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想学技术却不肯改制度,就像给旧房子换了新门窗,梁柱还是朽的。最后差距越拉越大,说到底,不是枪炮不如人,是整套体系跟不上时代了。清朝那些事
1646年,张献忠离开四川前,把老婆孩子全杀了,部将孙可望不解,张献忠解释道:“
【26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