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集团,跑到上海来找我国的空调压缩机企业了,要求提供技术和设备,帮助印度提高空调压缩机水平。这家企业就是位于上海的海立集团! 信源:看看新闻——印度对中国工厂豁免 允许从中国进口空调压缩机 一场突如其来的热浪,正炙烤着印度大地。当新德里气温飙升至47℃,酷暑甚至逼停了法院的审理,这股热浪也撕开了“印度制造”的遮羞布。 面对每年1500万台的空调需求,印度本土仅550万台的压缩机产能显得杯水车薪。巨大的缺口不仅让普通人无处避暑,也让莫迪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国产化梦想。 无奈之下,印度政府紧急宣布,取消对中国空调压缩机的进口限制,甚至对部分型号给予一年免检的“破例”待遇。 要知道,几年前的印度可不是这副模样。2019年,莫迪政府对中国压缩机加征15%关税;2020年,更是一度禁止进口包括空调在内的中国制冷设备。 到了2021年,他们还雄心勃勃地启动了“生产激励计划”,豪掷623亿卢比,信誓旦旦地要实现压缩机三年内自给自足。 谁知,时限已到,现实却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高温一来,印度本土厂商纷纷疯抢中国货,不少企业甚至直接将中国压缩机换上“印度制造”的标签。 问题的症结,就出在空调里那个拳头大小的“制冷心脏”——压缩机。这个精密如微缩工厂的部件,要求金属转盘在高温高压下每秒旋转90圈,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十分之一。 全球70%的压缩机产能都掌握在中国手中,就连日本大金、美国开利这样的巨头,也得来中国采购。 除此之外,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也成了压垮产业的稻草。古吉拉特邦一家压缩机厂,去年停电79次,每次重启都意味着半成品报废。 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印度工业巨头塔塔集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千里迢迢跑到上海,找到了全球空调压缩机领域的隐形冠军——上海海立集团。 塔塔的来意很明确:希望海立能带着技术和设备去印度建个合资厂,帮他们造出空调的“心脏”。不过,海立集团的回应却干脆利落:合资没得谈,技术转让不可能。 海立这声“不”,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印度市场的清醒认知和过往的惨痛教训。 作为全球最大的压缩机制造商之一,海立在印度深耕多年,其印度工厂到2024年已下线1500万台压缩机,稳坐市场头把交椅,根本无需用核心技术去交换市场。 他们也亲眼目睹了小米、OPPO等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遭遇的无休止税务调查、高额罚款乃至资产冻结。这种“关门打狗”的戏码,已经上演了太多次。 届时海立的技术一旦被学走,不仅自身的护城河会被填平,更可能冲击整个中国空调产业链的优势地位。这笔账,谁都算得过来。 进一步看,印度市场的“水”比恒河还浑。新德里的电器经销商抱怨,印度商家习惯赊账,他的中国供应商现在宁可不做生意,也要求全款发货。 因此,海立的拒绝,是一次理性且成熟的商业决策。相比之下,保变电气的决策就“傻”的多了 2012年,印度政府以税收减免、核心设备零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保变电气投资入局。 保变电气认为印度电网设备老化严重,市场潜力巨大,于是决定在印度投资建厂。然而,印度政府的优惠政策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陷阱。 保变电气在印度的投资初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公司不仅在印度建起了现代化工厂,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培训印度工程师。 然而,随着印度工程师技术水平的提升,印度政府的态度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原本的合作伙伴关系,逐渐变成了竞争关系。 印度政府在保变电气技术落地后,开始收紧外资审批,指定政府订单必须流向本土企业,纵容低价竞标清场。 同时,印度本土企业阿特兰塔利用政策优势,大幅下调产品价格,挤压保变电气的市场份额。 这一系列组合拳下来,保变电气在印度市场的业务连续六年亏损,净资产从2亿人民币暴跌至7000万,全年营收也下滑到3万人民币。 最终,保变电气不得不以1.37亿元的价格贱卖其在印度子公司90%的股权。这一价格仅相当于其最初投资的三分之一。 保变电气在印度市场的十几年心血付之一炬,不仅资金损失惨重,核心技术也被印度企业学走。 保变电气的印度之殇,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悲剧,也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需要警惕的典型案例。相比之下,海力就明智多了
现在印度国内的舆论风向是这样的:全世界都在造谣印度,中国、美国、法国、巴基斯坦等
【3评论】【1点赞】
用户16xxx64
印度这么多人口,都开空调的话,不环保,全球气候变暖就会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