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决定对华“开恩”,准备放开中企对印投资的门槛,并督促中国企业抓住机会,接受“印度文明的恩赐”。 7月30日印度第一大报《印度快报》白纸黑字:德里准备“重新审视”过去四年死死卡住中企脖子的投资禁令。听上去像天降大礼包,可只要翻过2020到2024那几页旧账,谁都清楚,这礼包里装的不一定是糖,也可能是另一把更隐蔽的锁。 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的冷兵器冲突之后,莫迪政府连夜祭出《第3号公报》,把针对中国的审查抬到“国安级别”。任何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哪怕只是想在孟买郊区开一家充电宝工厂,也必须先让内政部、外交部、财政部、行业主管部委排队盖十几个章。流程长得能拖垮现金流,2021—2023三年间,382份申请只批了80份,通过率21%,远低于全球平均的73%。被拒的理由千奇百怪:技术不转让、股权占比太高、工程师全是华人、担心垄断、没有本地培训计划……一条比一条魔幻。最惨的是手机供应链企业,2022年vivo、OPPO的扩产案被卡了整整15个月,导致印度本土组装线缺口1.2亿部,直接丢掉当年欧洲圣诞档的订单。印度电子协会后来自己算了一笔账:如果当时放行,至少能增加46万个就业岗位,税收损失超过22亿美元。 时间拨到2024,眼看iPhone 15全球热销,印度本土却连一颗螺丝都得从中国空运。德里这才扭扭捏捏地在电子制造领域“开绿灯”,可绿灯只闪了一下:比亚迪10亿美元电动车厂项目依旧被以“数据安全”为由踢回;上汽名爵想追加投资,被要求把51%股权卖给塔塔;就连海尔想在浦那扩建冰箱基地,也因为“压缩机技术归属”被晾了七个月。什么叫“玻璃门”?这大概就是——看得见,推不开。 故事真正出现裂缝,是在今年6月。美国商务部突然宣布继续对印度钢铝征收25%关税,拜登政府连谈判桌都懒得摆;紧接着,美国与巴基斯坦重启“绿色能源走廊”计划,共同开发塔尔煤矿和光伏园区。6月25日,特朗普在一场造势活动里顺口提到“5·7空战至少击落五架敌机”,印度网友当场炸锅——“大哥,你到底是哪边?”一连串外交冷风,把德里吹得直打哆嗦。这才有了7月30日那句“重新审视对华封锁”的急转弯。 可姿态放得再低,也挡不住中国企业家用脚投票。过去四年,他们在越南、印尼、墨西哥砸了上千亿,印度?除了几家手机组装厂还在苦撑,新增备案数几乎归零。印度工商部自己统计,2023年中国对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仅2.4亿美元,还不到对越南的七分之一。一位在古吉拉特邦熬过三年审批的电池厂老板私下吐槽:“今天松口,明天又来个新条文,谁敢把几亿设备押进去?” 更尴尬的是,印度一边喊“欢迎”,一边仍保留“安全审查”的大棒:所有中资项目仍需双重国安背书,关键技术岗位必须雇佣30%以上印度籍工程师,股权超过20%就要额外披露算法源代码。说白了,门开了一条缝,门槛却还在原地,甚至更高。把这叫“恩赐”,难怪中国网友回怼:“恩赐?先把四年前的罚款和冻结账户解了再说。” 中印产业链本来可以像长江和恒河一样交汇——中国出技术、资本、设备,印度出市场、年轻劳动力,一起把蛋糕做大。可只要德里一天放不下“替代中国”的执念,一天不肯承认制造业不是施舍而是双赢,再多“开恩”的声明也只能停留在报纸头条。毕竟,资本最诚实,它永远流向可预期、可信任的地方。印度真想抓住下一波全球供应链重构的窗口,先把规则讲清楚、把旧账算明白,再谈未来。 对此你怎么看?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 2024-07-30 《印度拟放宽中企投资限制 专家:审慎评估风险是前提》 新华社 2024-07-31 《商务部回应印度投资政策调整:希望印方提供公平透明营商环境》 央视新闻 2024-07-30 《印度批准首批三家中国电子企业扩产申请 后续政策仍待观察》
印度决定对华“开恩”,准备放开中企对印投资的门槛,并督促中国企业抓住机会,接受“
森森视野
2025-08-01 00:15:08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