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

橘柚香味 2025-08-01 04:27:59

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清朝同治年间,新疆的天,塌了一半。 西边的浩罕国,那时候早就不是全盛时期了,可偏偏出了一位狠角色,叫阿古柏。 他是个军事将领,精明、心狠,一看大清这边内乱不止,便带着一支兵从喀什方向一路杀进来。 1865年,他像豺狼钻空子一样钻进天山南北,占了乌什、喀什、英吉沙尔……几乎整个南疆都落入他的掌控。 清军这边,乱成一锅粥。 有兵无粮,有城无人,前方守军被围了半年,没一个援兵赶到。 饿得顶不住的投了降,没投的干脆自焚,炸仓,抱着炸药一起上天。 不是演戏,是没法活了才这么干。那时候,喀什城墙下埋着多少忠骨,没有人仔细数过。 可更致命的,不光是阿古柏兵锋迅猛,而是背后那两只“看客”开始动了真心思。 俄国人动作最早,趁乱出兵,硬是把伊犁给吞了。英国人呢,嘴上不说,心里高兴得很。他们在中亚搞“日不落”,最怕的就是大清统一西域影响到印度。 于是开始承认阿古柏的“政权”,给他当靠山,还派驻喀什的领事,暗中撑腰。 清廷这边呢? 东南刚被太平天国搅得七零八落,财政就像被抽干了的井,连给士兵发饷都要靠借。 台湾那头日本刚开始动手,朝廷一堆人围着海防转,根本顾不上几千里外的新疆。 更别提在他们眼里,新疆是什么?苦寒之地,吃力不讨好,还得扔银子去经营。 这时候,朝堂里分成了两派 一派摇头说“算了吧”,站在最前头的,是李鸿章。 他是北洋大臣,主掌东南军政,打仗、议和、外交,样样精通。他的算盘很简单:这年头,真正威胁大清的是海上,不是沙漠。 新疆地广人稀,收回来也没几个老百姓,矿产未开,耕地不好种,弄回来就像捧了个大火炉,银子往里倒不完。 还不如放手,省钱省事。 但还有另一派死咬不放,这一头,是左宗棠。 他当时任陕甘总督,算是西北的实际掌门人。他上折子的语气不客气,说新疆不是“荒地”,是屏障,是国门。 一旦新疆丢了,接下来就该轮到蒙古,蒙古一空,京城门户洞开。 大清能撑两百年,就是因为西北有草原、有拱卫,现在让这一道口子给撕开,后果不堪设想。 他还说,新疆其实不贫瘠,矿产多着呢。地底下埋着多少资源,谁数过?更重要的,不是能产多少银,而是“不能丢”。 慈禧听了两边的意见,一开始是犹豫的。 李鸿章是她多年依赖的干将,左宗棠这人脾气火爆、不太好拿捏。 但她最终点了头,同意收复。 有人说,是左宗棠那句“疆土失而复得,是功;失而不复,是罪”打动了她,也有人说,她在地图上看了一眼,就发现这块地掉了实在太难看。 无论是哪一个理由,命令下来了,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统筹新疆军务。 这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当时军饷紧张,兵员不足,民心未安。 左宗棠想都没想,自己先借钱。 他走南闯北多年,在地方绅商中也有些人脉,向陕西、甘肃的富商筹款,贴息发债,把西征的钱先凑了出来。 他亲自率军出潼关,队伍一路向西,连夜修栈道,打通山路。 老将出征,风尘仆仆,还带着自己的棺材同行,有人问为什么,他说:“马革裹尸,预备着。” 湘军出身的他,对纪律要求极高。 军队驻扎在甘肃、新疆交界的时候,不许一兵一卒扰民,抓住偷菜的都按军法处理。 也正是这种铁血制度,让他麾下的军队成了晚清最能打的一支。 不到两年时间,他们收复了乌鲁木齐、吐鲁番,打进南疆,喀什、英吉沙尔、和田一个个收了回来。 这时候,阿古柏已死,手下群龙无首,势力崩解。 可是战争还没彻底结束。 沙俄那边不松口,伊犁牢牢握在手里。左宗棠知道,这一仗不能全靠刀子,还得靠嘴。于是清廷派曾纪泽出使俄国,谈判归还伊犁。 曾纪泽是曾国藩的儿子,文雅理智,却不软。面对俄方的拖延战术,他不卑不亢,话说得清楚:今天咱们左宗棠收复了全疆,明天就能打到你门口。 俄罗斯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硬碰清军也不见得能占到便宜,再拖下去只会激怒中国。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签署,俄国归还伊犁大部分领土,虽然让了小块地,还赔了点银子,但大局已定,西北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两年后,新疆正式设为行省,纳入中央编制。这标志着,这场危机彻底翻篇了。 左宗棠没有等到最终的欢呼。 他在西北的最后岁月,病体支离,仍旧批阅军政。他知道,这一仗虽然赢了,但问题远没有结束。清廷依旧积弱,列强环伺,收复新疆只是亡羊补牢,并非强盛的开始。 他回到福州不久便去世,终年七十多岁。 他的墓碑上刻着十六个字:“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这不是溢美,而是真话。他保住了大清最西的一块脊梁,也用行动证明了,文臣不是只能坐堂议政,该出手时也能领兵出战。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橘柚香味

橘柚香味

否极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