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

历史播报员 2025-08-01 08:55:43

90年代时候,金庸来浙江杭州访问,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给他两亩地,由他建一个别墅,然后金庸把自己在香港、美国的藏书都运回来,建一个藏书楼。之后,金庸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别墅和藏书一起送给杭州。

1956年,香港处于历史上最为动荡的时期之一。内战的余波使得大量内地民众逃往香港,人口急剧增加。然而,当时的香港仍在港英政府的统治之下,殖民地的腐败可见一斑。百姓生活在重重压迫之中,消防员救火要先收“保护费”,没钱贿赂就眼睁睁看着房屋化为灰烬。警察与黑帮勾结,普通人苦不堪言。社会的极端不公引发了民众的大规模罢工和游行抗议,但迎接他们的却是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 就在这时,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1958年,这部武侠小说通过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书写了民族气节,也为那个时代的香港人点燃了希望。金庸常说:“写这种小说,自己当做一种娱乐,自娱之余,复以娱人。”然而,在他的笔下,武侠不再仅是娱乐,它成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表达。 金庸的创作融汇了他丰富的文学底蕴和家学传承。他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书香门第,“一门五进士,叔侄两翰林”,浓厚的家族文化影响为他塑造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八岁时,他第一次接触《荒江女侠》,从此便沉迷于武侠世界的风云变幻。金庸以温和谦逊闻名,“无论如何不敢当”“我不是写得最好的”是他的口头禅。 中学时期,他因为在漫画中讽刺乱骂人的老师而被学校开除。进入职场后,他也无法忍受外界的条条框框,“别人指挥我做什么事情都不听”成了他的鲜明态度。初到香港时,这个地方不过是一个不足50万人的小渔村。他曾乐观地写诗,“南来白手少年行,立业香江乐太平”,但那份豪情也难掩生活的艰难。 他用笔名“金庸”开启了他的武侠传奇,“镛”字一分为二,既寓意中庸之道,也暗藏了他追求自由的决心。随着《射雕英雄传》的连载,他的名字迅速传遍香江。

1994年,应杭州市政府之邀,金庸来到杭州。时隔多年,再游西湖,他发现这里的景致依旧令人心旷神怡。漫步在湖畔,金庸不禁生发了在杭州买房定居的念头。那一刻他意识到,也许人与城市之间真的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缘分,而他与杭州,似乎就有着这样的牵绊。 1996年,金庸终于向杭州市政府提出了建设"云松书舍"的构想。他希望能在钟灵毓秀的西子湖畔,建一座融合了中西方建筑风格的别墅,同时辟建一座藏书楼,将自己多年来在海内外收藏的大量图书运回安放。杭州市政府对金庸的提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领导亲自过问此事,并当即表示将全力协助金庸实现这一宏愿。 就这样,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云松书舍"的建设进展顺利。金庸亲笔题写的"云松书舍"四个大字,与此同时,金庸也开始着手将自己多年来在香港、美国等地收藏的大量藏书运回杭州。1996年11月,随着最后一批图书的运抵,"云松书舍"终于落成。它很快成为杭州的一处文化地标,吸引着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前来参观。 金庸在"云松书舍"安度晚年的日子,是十分惬意的。让人感动的是,金庸决定在百年之后,将"云松书舍"连同全部藏书捐赠给杭州市,使之成为杭州的文化遗产。他说,能在杭州安度晚年,并将毕生心血留在这里,是他的福分,也是他对杭州市民的一份馈赠。金庸的决定,让"云松书舍"更添几分珍贵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名士的故居,更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将世代惠泽杭州的人民。 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岁。这位与金庸齐名的新派武侠小说开创者,与金庸之间不仅是同行,更是多年挚友。两人早年在香港《大公报》共事,时常一起品书评文、喝酒下棋。 1955年,梁羽生完成连载,金庸则接力推出《书剑恩仇录》。从此,武侠江湖迎来全新的格局。梁羽生和金庸被并称为“金梁双璧”,两人互相激励,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在这段“较劲”的友谊中,梁羽生曾于1994年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开启风气之人,而金庸才是将武侠小说推向更高艺术层次的大家。15年后,金庸用同样谦和的态度回应,梁羽生葬礼上,金庸题写的挽联中透出深厚情谊:“亦狂亦侠亦文好朋友,自愧不如者,同年弟金庸敬挽。” 金庸比梁羽生起步晚,却凭前三部作品便被推为“武林盟主”。在《书剑恩仇录》开始,金庸便展现出与梁羽生不同的笔触。他笔下的侠,不再只是正邪分明,而是复杂多面,甚至带着人性弱点。这种风格在《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经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赋予了武侠更多社会和人性的维度。 在泰国、印尼、越南等地,他的小说被不断翻译再版,深受读者喜爱。新加坡将《雪山飞狐》纳入教材,越南人熟悉书中角色,甚至用“岳不群”或“左冷禅”来形容阴险或两面派。而在北美、非洲等地,中文书店以金庸小说为招牌,有人甚至用“金庸”给自己的孩子命名。 晚年的金庸曾被问及人生该如何度过,他答:“大闹一场,悄然离去。”郭靖、杨过、令狐冲等他笔下的大侠,莫不如此。

0 阅读:1
历史播报员

历史播报员

阅读不一样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