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开国少将尤太忠在部队视察工作,突然看到一个副团长十分投缘,便想重点提优栽培,一问名字,大吃一惊,马上拨通了开国中将吴克华的电话:“老首长,这事儿你不能瞒我呀!” 这天他来到某装甲团视察训练,操场上正在进行坦克驾驶考核,一辆59式坦克在复杂地形中穿行,动作干净利落,下车的是个30岁左右的副团长,军装笔挺,脸上还带着汗珠。 尤太忠走过去跟这个副团长聊了几句,小伙子叫吴晓伟,说话不卑不亢,对装甲兵战术理解很透彻,他提到现在的训练还是按老套路,应该多研究实战中的新情况。 当天晚上尤太忠让秘书把吴晓伟的档案拿来看看,翻开第一页,他愣了一下,档案上写着父亲姓名:吴克华,职务: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吴克华这个名字,尤太忠太熟悉了,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后来担任过沈阳军区司令员,没想到他儿子竟然在自己部队里当副团长,而且从来没提过家庭背景。 第二天一早,尤太忠就给吴克华打了电话,老首长在电话里笑着说:“小伟这孩子从军校毕业就要求到基层,说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我也没反对,年轻人应该多吃点苦。” 吴克华告诉尤太忠,儿子从石家庄陆军学校出来后,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边防部队,在那里干了三年排长,去年才调到装甲团当副团长,这几年从来没跟家里要过帮助。 尤太忠这才明白,为什么吴晓伟的军事素质这么好,原来是在边防部队摸爬滚打出来的,那种地方最能锻炼人,也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真本事。 边防部队的条件确实艰苦,吴晓伟刚去的时候,营房还是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官兵们要自己种菜、养猪,解决部分给养问题。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学会了带兵打仗的真功夫。 那时候中越边境局势紧张,部队经常要进行实战化训练,吴晓伟带着一个排,在丛林里一蹲就是十几天,他不仅要学会各种战术,还要处理官兵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三年下来,吴晓伟从一个刚出校门的毛头小子,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基层指挥员,他手下的兵都服他,不仅因为他军事技能过硬,更因为他从不搞特殊化,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干。 调到装甲团后,吴晓伟很快适应了新环境,坦克兵和步兵不一样,技术要求更高,他就拼命学习装甲兵理论,还经常向老兵请教实际操作经验。 半年时间他就成了团里的训练标兵,在一次军区组织的比武中,他带领的车组获得第一名,但即使这样,他也从来没提过自己的家庭背景,同事们都以为他就是个普通军官的孩子。 尤太忠了解情况后,对吴晓伟更加看重,但他没有因此给吴晓伟特殊照顾,而是按照正常程序考察培养,他知道这样的好干部需要在实践中继续锻炼。 吴克华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高级干部家庭中并不多见,很多将军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一些便利,至少不会主动选择最艰苦的岗位,但吴克华坚持让儿子走最普通的路,这种家风在吴家传承了很久,吴克华自己就是从基层一步步干起来的,深知基层锻炼的重要性,他不希望儿子因为家庭背景而错过这样的机会。 后来吴晓伟在军队里发展得很好,一步步升到了高级指挥岗位,但无论职务多高,他都保持着在基层养成的朴实作风,从不摆架子,也不搞特殊化。 回想起来吴克华的教育方式确实值得很多家长借鉴,不给孩子铺太平的路,让他们在困难中成长,往往能培养出更强的能力和更好的品格,你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对现在的孩子还适用吗? 信源:永远的丰碑:功勋卓著的战将━━吴克华. 中国政府网
1982年,开国少将尤太忠在部队视察工作,突然看到一个副团长十分投缘,便想重点提
文史充点站
2025-08-01 11:21:34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