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抓获了一名间谍,搜身时志愿军战士在间谍胸前一摸,脸色大变,不禁失声大叫:“他胸前有东西在动。” 1952年2月的一个黄昏,中朝边境某高地哨所,志愿军哨兵王德胜正在执勤,一名身穿志愿军棉衣的战士从山下走来,口音、步态都很正常,但王德胜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人不时朝营地指挥部方向张望。 凭借多年的战斗经验,王德胜意识到不对劲,正常情况下,战士归队时目光应该直视前方,而不是左顾右盼,他立即将情况报告给保卫科长丁公量。 丁公量接到报告后,迅速带领三名战士包围了这名可疑人员,对方表现得很镇定,甚至主动配合检查证件,就在战士李明搜查其上衣时,突然感到胸前有异物蠕动。 “报告科长,有活物!”李明的话让在场所有人瞬间警觉,一个月前,美军曾在上甘岭投放过携带细菌的昆虫,这次会不会又是生物武器? 解开棉衣后,众人发现是一只灰色信鸽,鸽腿上绑着火柴盒大小的纸条,纸条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字和字母组合,明显是某种密码,至此间谍身份再无法掩饰。 经过连夜审讯,这名代号“飞鹰”的特工交代了真实身份,美军第8集团军情报处派遣的韩籍间谍,任务是侦察志愿军在该地区的兵力部署,为即将到来的春季攻势收集情报。 丁公量没有立即处决间谍,而是制定了一个巧妙的反间计划,他让技术人员仿制了类似的密码纸条,内容是虚假的兵力调动信息,然后将信鸽放飞。 三天后的凌晨4点,美军果然按照假情报中的“薄弱环节”发起进攻,早已埋伏在预定地点的志愿军某部给敌人来了个迎头痛击,这次战斗中,美军损失坦克12辆,人员伤亡超过200人,而志愿军仅有轻微伤亡。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不止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它有效打击了美军的侦察网络,迫使对方在后续行动中更加谨慎,为志愿军争取了宝贵的战略主动权。 战争中的情报斗争往往比正面交锋更加惊心动魄,一个细节的疏忽,可能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而一次成功的反间行动,则能改变战场态势。 真正的战争从来不只是枪炮的较量,更是智慧与意志的博弈,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像丁公量这样的基层指挥员,用他们的机敏和勇气,为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信源:新四军. 上海市新四军暨中华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
1952年,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抓获了一名间谍,搜身时志愿军战士在间谍胸前一摸,脸
文史充点站
2025-08-02 10:21:41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