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和北越现在的内部矛盾,极为尖锐,几乎不可调和。南越的想法就是,如果越南不统一,那么今天的南越,就可以对标韩国,北越对标朝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54年,当年日内瓦会议上一拍板,把越南从中间给劈开了,用一条叫北纬17度的线,直接把国家分成南北两块。北边归胡志明领导的共产党,南边由吴廷琰上台,亲美反共。 两个地方的领导人,一个从底层干起,信仰共产主义,靠苏联撑腰;一个出身天主教世家,留过学,说得一口法语,走的是亲西方的市场路线。这俩人,人生轨迹完全相反,也正好反映了南北越的发展方向。 南越靠着美国每年几亿美元的援助,一开始日子确实比北越好过不少。西贡那会儿人称“东方小纽约”,街上跑的是洋车,饭店、电影院、百货公司都挺洋气,城市里的中产阶层钱包鼓了起来,还开始出口纺织品、电子零件。 很多南越人那时候心里有个“小算盘”:看着韩国经济起飞,想着自己只要甩开北边这个包袱,也能搞成“东南亚小韩国”。靠着港口、外资、美国技术,走一条出口导向型的资本主义路子,妥妥的“亚洲小龙”。 但问题也不少。南越的经济太依赖外援,政府腐败得不行,美国给的钱物资都进了高官腰包。军队也没啥战斗力,士兵打仗积极性差得很。这些看着挺热闹的繁荣,其实就是个泡沫。 再说北越,走的是另一条道,计划经济、农业合作社,强调自力更生。日子虽然清苦,基本温饱还能保障。教育也慢慢普及,农村孩子开始进学校读书。但问题也明显:工厂低效,物资分配靠批条,市场活力差不多等于零,整个国家就是靠着苏联撑着过日子。 外界有人拿北越比朝鲜,说的也不是没道理——长期封闭、缺资源、发展慢。但也有人说,朝鲜和古巴落后的主要问题,是几十年被封锁,不让搞外贸,想发展都没门。这个事,说实话也不能全赖制度。 1975年,美国人一撤,北越的坦克开进西贡,南越政府一下子就垮了。越南从此表面上算是统一了。但统一后,反而没过上好日子。 北越打赢了仗,但治理南越的时候,手法太粗。整顿社会的过程,把很多原南越的知识分子、商人整得够呛,连普通人都跟着遭殃。而那些南越的老官僚,反而不少人混进了新政府当官。他们虽然穿上了“统一”的外衣,心里还是那一套旧思维。 这事让南方人怨气越来越大。有些家庭,宁可让孩子和外国人交朋友,也不愿他们和北方人谈恋爱。说到底,他们心里觉得,当年北越进城不是“解放”,是“接管”,甚至是“清算”。 有人还记得,那时候北越军队进了南方城市后,抓人、清算、整顿的事没少干。虽然数据说不清楚,但这段记忆在南方人心里,是过不去的坎。 别看现在的越南GDP破了4300亿美元,外资企业一个接一个进,但南北发展的差距,真不是一点半点。 南边,特别是胡志明市,经济最活跃,外资最多,出口也主要靠南方。四成外资、接近一半的出口,全出自这片地方。人们思想开放,做生意也灵活。 北边就不一样了,农村人口占比高,经济以农业为主,很多地方基础设施都跟不上。北部省份发展慢,跟不上节奏,结果就成了“南富北穷”的局面。 政府也知道这问题,想搞条贯穿南北的高铁,投资高达670亿美元,本来想借现代化交通来“缝补”这个裂口。但这项目一拖再拖,资金、技术都成问题。 说到底,这不光是钱的事,而是南北在资源分配上的博弈。南方想投钱到工业区和城市,见效快,回报高;北方则希望能帮帮农村,补基础设施,提升整体水平。两边的算盘根本不一样。 说白了,南越当年从一开始就不是个“自然生长”的国家,它是法国殖民者扶起来的。法国人走了,美国人接手,说白了是为了反共,搞地缘政治。但南方确实被西方文化影响很深,老百姓也渐渐习惯了洋气的生活方式。 统一后,北方那套计划经济、“一刀切”式治理,让南方人觉得失去了本来应该发展的机会。有南越背景的知识分子、商人,早就琢磨过,要不搞个“特别经济区”,像新加坡、香港那样发展南方经济,但政府没敢点头,怕越走越远,最后南北彻底分开。 现在的越南,统一是统一了,但就像两辆车,一个朝南开、一个朝北开,中间却强行连着个挂钩。南边觉得自己本该跑得快,是“东南亚韩国”;北边坚持统一是“天经地义”,不能松绑。这车,方向盘都不知道该给谁来握。 南北越的矛盾,说穿了,是历史、制度、文化、经济多方面累积的结果。统一以后,反而让矛盾集中爆发。今天,越南虽然经济表现不错,但南北之间的“看不见的墙”还没倒,发展速度、民众观念、资源分配,都处在不断拉扯中。
各位,这个怎么破?被越南人问住了,不知道如何回答她。一个越南女博主发视频,向
【217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