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开始害怕了。   据彭博社消息称,莫迪政府已经要求印度国有炼油公司制定应急预

沈言论世界 2025-08-01 12:15:13

印度开始害怕了。   据彭博社消息称,莫迪政府已经要求印度国有炼油公司制定应急预案,以防美国实施制裁后不得不放弃进口俄罗斯石油。   这一连串动作直接源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的“最后通牒”:自8月1日起,印度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将被加征25%关税,外加一笔未明确数额的“罚款”,理由直指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军备。   更狠的是,他此前还撂下话:若俄罗斯50天内不停战,所有买俄能源的国家都可能被课以100%关税。   对印度而言,这相当于同时掐住了两条命脉——一边是占进口总量超三分之一的廉价俄油,另一边是年超千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市场。     印度对俄油的依赖,绝非“说换就能换”。短短三年间,俄罗斯从印度原油进口占比不足3%的小角色,一跃成为供应35%以上的头号卖家。   这种深度绑定不仅是价格诱惑,更是产业结构的刚性需求:印度多数炼厂设备专为俄罗斯中质高硫原油设计,若强行改用中东轻质油,不仅需天价改造资金,还会拉低炼化效率。   更现实的是,俄油曾是莫迪政府对抗通胀的“隐形武器”——靠低价油压住国内CPI涨幅在5%以下,如今这个缓冲垫悬了。     应急预案看似周全,实则暗藏硬伤。国有炼厂已转向中东和西非抢购现货原油,印度石油公司甚至罕见地发出“加急采购”招标。   政府也宣传近年已将供应国从27个扩至40个,签了沙特、阿联酋等新协议。但细看就发现破绽:新增供应国多为中小产油方,短期根本填不上俄油每日175万桶的缺口;长距离转运南美原油既推升成本又威胁稳定性;所谓“多元化”更多是远期布局,难解眼前制裁的燃眉之急。   更讽刺的是,国有巨头们刚暂停采购,私营炼厂如纳亚拉能源已因俄资背景遭欧盟制裁,柴油出口被卡脖子——产业链的连锁塌方才刚露苗头。     战略储备的短板此刻更显刺眼。印度虽在2018年豪掷15亿美元扩建储备库,总储量仅够全国用12天。   对比中国已建成9大国家储备基地的布局,印度在应急缓冲机制上的“临时抱佛脚”,暴露了其能源安全观的短视。     耐人寻味的是政策急转弯。就在特朗普发帖前四天,印度石油部长辛格还强硬回呛“印度完全能应付”,甚至嘲讽北约“双标”。   可威胁关税的帖子一出,24小时内国有炼厂集体停购俄油,速度之快被媒体调侃为“跪得毫不拖沓”。   这种反差恰恰印证了印度在“经济生命线”与“贸易生命线”间的撕裂——表面放狠话是为外交博弈攒筹码,真遇关税大棒时,千亿美元出口市场终究比省下的油钱更不敢丢。     回看这场危机,印度的困境其实给全球中等力量国家上了一课:在超级大国设定的二元选择题里,所谓“战略自主”常是幻象。   当特朗普用关税和制裁强行拆解俄印能源联盟时,印度应急预案的仓促、储备的薄弱、替代方案的乏力,都说明了一件事——在地缘政治飓风中,再精明的骑墙策略,也抵不过一场掀翻桌子的强权游戏。 素材来源:蜂鸟讯息 山东省乳山市融媒体中心旗下蜂鸟讯息官方账号 2025-07-22 11:41

0 阅读:189

猜你喜欢

沈言论世界

沈言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