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山东栖霞,20名八路军正在吃饭。突然3架敌机俯冲而来,班长慌忙大喊:“

佳佳怡 2025-08-01 13:35:15

1943年山东栖霞,20名八路军正在吃饭。突然3架敌机俯冲而来,班长慌忙大喊:“不准开枪,做好隐蔽!”谁料,他话音刚落,18岁战士宋岭春迅速举枪,砰砰砰!擅自开了火。 宋岭春手里的步枪还在发烫,枪托抵着的肩膀麻酥酥的。他喘着粗气,眼睛死死盯着天上的敌机,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没人知道,这三架带着膏药标的飞机,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 半年前,他老家宋家庄遭了轰炸。那天他在地里割麦,远远看见敌机像乌鸦似的扑过来,炸弹落地的巨响震得他耳朵嗡嗡响。等他疯了似的跑回家,茅草房成了火海,娘抱着烧焦的弟弟,身体都硬了。后来他才知道,日军是为了报复附近的游击队,拿老百姓撒气。安葬了娘和弟弟,他揣着一把柴刀就去找八路军,连长问他“怕不怕死”,他说“怕,但更怕再看见有人被飞机炸死”。 刚到部队,宋岭春是个“愣头青”。练瞄准,他总把准星对着天上,班长骂他“飞机在天上飞,你那破步枪打得到?”他梗着脖子回“练熟了,总有一天能打到”。有次打伏击,他盯着远处低空侦察的敌机,手痒得直搓,被班长按住“别惹事,暴露目标咱全得完”。可他夜里总睡不着,一闭眼就是老家的火海,手指在裤腿上比划着扣扳机的动作。 这会儿,敌机俯冲下来,机翼上的太阳旗看得清清楚楚。战士们正蹲在田埂边扒拉高粱米饭,碗里的咸菜还冒着热气,根本来不及转移。班长喊“隐蔽”是对的——八路军的步枪射程有限,硬拼只会暴露位置,招来更狠的轰炸。 可宋岭春脑子里“嗡”的一声,娘和弟弟的样子突然冒出来。他几乎是本能地抓起步枪,子弹上膛、瞄准、扣扳机,三个动作快得像条件反射。第一枪打在机翼上,没造成啥伤害;第二枪擦过螺旋桨,敌机晃了一下;第三枪,他瞅准了驾驶舱旁边的油箱,“砰”的一声,敌机冒出股黑烟,歪歪扭扭地拉高了。 另外两架敌机慌了神,没敢低空投弹,胡乱扔了几颗炸弹就飞远了。炸弹落在离队伍几百米的地方,炸起的土块溅了战士们一身,没人受伤。 班长冲过来,一把夺过宋岭春的枪,脸气得通红:“你找死啊!忘了纪律?”宋岭春低着头,眼泪却掉了下来:“班长,我看见那飞机就忍不住……我娘就是被这玩意儿炸死的。” 战士们都没说话。他们大多见过敌机的凶残,有人的家乡被炸过,有人的战友死于空袭,宋岭春的冲动,藏着太多人共有的恨。 后来连长来了,听完情况,盯着宋岭春看了半晌,突然说“枪还你”。他没表扬,也没批评,只是对全班说:“纪律得守,但宋岭春这股子狠劲,得用对地方。” 那天晚上,宋岭春在篝火边擦枪,班长凑过来,递给他块烤红薯:“下次别蛮干,要打,咱得算准了打。”宋岭春啃着红薯,点头说“我记住了”。后来部队缴获了挺高射机枪,他缠着老兵学操作,练得最勤,说“总有一天,要让这些飞机不敢再来”。 有人说宋岭春擅自开枪是违纪,该受罚;也有人说,要不是他那三枪,敌机低空投弹,后果不堪设想。战场上的事,有时候真难分对与错——纪律是部队的命,可支撑着纪律的,往往是这些藏在心底的痛与恨。 你说,在生死瞬间,是死守纪律更重要,还是那股子敢拼的血性更珍贵?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65

猜你喜欢

佳佳怡

佳佳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