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老人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就找侄子来帮忙,结果完事后侄子认为老人留下的遗

钟旭尧阿 2025-08-01 14:45:46
河北一老人去世,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就找侄子来帮忙,结果完事后侄子认为老人留下的遗产应该归他,最终大家闹上了法庭。 这老人姓李,村里人都叫他老李头,走的时候76岁。老伴儿走得早,俩人没生儿子,就一个闺女叫李娟,嫁到邻县了,平时俩月来一回,送些吃的用的,也算尽心。老李头身子骨一直还行,开春那会儿下大雨摔了一跤,在炕上躺了半个月,到底没熬过去。 李娟接到电话哭着往回赶,村里老支书说:“娟啊,你爸这事儿,按老理儿得有侄子打幡摔盆,你堂弟李明离得近,我已经给他捎信了。”李明是老李头弟弟家的儿子,三十来岁,在镇上开个小超市,平时跟老李头不算太亲,也就红白喜事见个面。 李明赶来时开着他那辆银色小面包,一下车就撸袖子:“姐,你别慌,有我呢!”接着就忙开了:找木匠打棺材、联系殡仪馆、搭灵棚、买菜办宴席,里里外外跑前跑后,村里帮忙的人都说:“明子这孩子,对大伯真上心。”李娟那会儿只顾着伤心,看堂弟这么帮忙,心里还挺感激,塞给他两千块钱当跑腿费,李明摆摆手:“姐,这钱我能要?都是自家人。” 后事办了三天,送走最后一波亲戚,李娟正收拾老李头遗物呢,李明突然拎着个马扎坐门口了:“姐,咱商量个事儿。”李娟抬头:“啥事啊明子?”李明搓着手:“你看,大伯这房子,还有他那点存款,是不是该归我?” 李娟当时就愣住了:“归你?为啥啊?”李明提高了嗓门:“姐你这话说的!大伯没儿子,我是他亲侄子,这后事从头到尾都是我操办的,打幡摔盆都是我,按咱们这儿老规矩,没儿子的家产就该侄子顶门!再说了,你都嫁出去了,是外姓人,哪有拿娘家东西的道理?” 李娟气得脸发白:“我外姓人?我是他亲闺女!我爸活着的时候,头疼脑热是谁带他看的?冬天的棉裤是谁做的?他那存折上的钱,一大半是我平时塞给他的!你现在跟我提老规矩?”李明脖子一梗:“规矩就是规矩!我不管那些,反正这房子存款,就得归我!” 俩人越吵越凶,邻居都围过来看热闹。李娟哭着说:“房子是我爸一辈子心血,存款是他养老的钱,凭啥给你?你要真为大伯好,当初帮忙时咋不说这条件?”李明也来了劲:“我不说你就当我不知道?现在人走了想独吞?没门!” 村里调解了两回,李明咬死“侄子顶门”的理,李娟拿不出老人遗嘱,只能干着急。最后老支书叹口气:“娟啊,不行就去法院吧,让法官评评理。” 上了法庭,李明拿着办后事的账单,说自己花了两万多,还找来两个村民作证,说“村里都兴侄子继承”。李娟也没含糊,掏出一沓车票——都是她从邻县来回看父亲的;还有医院缴费单,去年老李头住院,她交了八千多;邻居王婶也出庭作证:“娟儿每个月都来,给老李头洗衣做饭,比亲儿子都强。” 法官听完问李明:“你说按老规矩,那你知道《民法典》咋规定的不?”李明懵了:“啥法典?”法官说:“遗产继承,有遗嘱按遗嘱,没遗嘱就得按法定顺序。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李娟是老李头亲生女儿,是法定继承人。你作为侄子,不在法定继承范围内,帮忙办后事可以要求补偿,但不能直接分遗产。” 最后判决下来:老李头的房子和存款归李娟,考虑到李明确实花了钱,李娟补给李明一万五千块。李明拿着判决书脸都绿了,嘴上还嘟囔:“啥规矩不规矩的,城里人定的玩意儿!” 村里人议论开了,有人说李明贪心不足蛇吞象,也有人说李娟做得对:“闺女咋了?闺女也是爹身上掉下来的肉,该得!”现在李娟把老李头的房子收拾出来,打算放假就带孩子回来住,守着老屋,也算给父亲留个念想。
0 阅读:343

猜你喜欢

钟旭尧阿

钟旭尧阿

钟旭尧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