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赌得就是你用电,以后不要钱!并且看现在的趋势,我们已经赌赢了。 沈志云这个人,从小在湖南长沙长大,1929年出生,那时候农村条件一般。他1943年进湖南国立师范学院附中念书,1949年考上唐山铁道学院机械工程系,1952年毕业拿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学校当助教,1957年去苏联列宁格勒铁道学院深造,1961年拿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进西南交通大学,当机械车辆教研室主任,后来升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和机车车辆研究所长。他1982年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研究轮轨蠕滑理论,提出非线性轮轨蠕滑力模型,这就是国际上出名的沈氏理论。1984年回国,继续推动径向转向架研制。1989年,他主持建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搞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能模拟400公里时速。多年来,他在全国跑了25场报告,宣传轮轨高铁技术,强调适合中国国情。1991年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在西南交通大学当教授和博导,指导学生搞研究。沈志云一辈子钻铁路科研,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参与中国从蒸汽机车到电力动车的转变,推动高铁技术从无到有。 中国选高铁不选廉价航空,主要因为能源格局的考量。高铁用电,航空烧油,石油进口依赖大,国际油价一波动,航空成本就上蹿下跳。决策层从上世纪90年代就看到这点,那时中国从石油出口国变成进口大国,航空业压力山大。他们赌电力会越来越充裕,成本低到接近零,因为可再生能源在涨。西部像青海甘肃,风能太阳能资源多,东部用电需求大,中间隔着大片土地。特高压输电技术就派上用场,把清洁电从西往东送,支持高铁运行。高铁列车每公里用电稳定,能消化白天太阳能和夜间风电,避免浪费。相比航空,飞机依赖中东俄罗斯油源,尾气排放多。高铁产业链全国产,从轨道制造到信号通信,拉动制造业升级。中小城市接上高铁,经济活跃起来,产业转移,旅游兴起。廉价航空航线多在大城市,辐射弱,没法像高铁那样连偏远地方。中国风电光伏装机全球第一,电力自主性强,这赌注胜算大。 高铁网络从零起步,到现在营业里程4.8万公里,占世界七成,时速350公里。技术输出沿一带一路,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开通,列车运货载人,促进贸易。电力结构优化,可再生占比超一半,塔拉滩太阳能站、风车场提供低成本电。高铁标准国际上用,中国主持铁路联盟规范,出口泰国匈牙利。沈志云晚年还跟高铁进展,2011年坐京沪高铁,感受平稳运行。参加讲座分享经验,推动理论转化。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和何梁何利奖,偶尔去实验室检查。2022年1月14日,他去世,享年93岁,留下高铁技术遗产,激励后辈创新。中国高铁发展源于能源独立目标,电力从煤炭水力转到风光核,进口依赖降,绿色电力比重升。航空虽快,但油价不稳,廉价模式在中国辐射有限。高铁拉动经济一体化,制造业升级,全球话语权增。赌电力便宜的局,现在趋势明朗,赢了。
中国为什么执意要发展高铁,而不是廉价航空?因为中国在做一个赌注,赌得就是你用电,
运赛过去
2025-08-01 16:19: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