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印度彻底不装了,准备干票大的!莫迪政府这些年一顿坑蒙拐骗下来,外国对印度

冰枫看历史 2025-08-01 18:32:16

[月亮]印度彻底不装了,准备干票大的!莫迪政府这些年一顿坑蒙拐骗下来,外国对印度的投资同比只剩下2%!无奈之下,印度酝酿了更大的杀猪盘! 信源:新华社——印度外国直接投资持续下滑 专家解析背后结构性问题 一组最新数据,揭示了印度经济一个残酷的切面:外国直接投资(FDI)净流入,同比暴跌98%。今年五月,这个数字更是萎缩到仅3500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被一键清零。更严峻的是对下一财年的预测,已经从百亿美元的预期断崖式跌至不足十亿。这已非简单的经济波动,而是一场触目惊心的资本大逃亡。曾经被全球资本追捧、被视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印度,究竟发生了什么,竟在短期内成了投资者口中避之不及的“杀猪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印度政府高举“印度制造”的旗帜,再加以高达230亿美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无疑是描绘了一幅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新中心的宏伟蓝图。可承诺的支票,兑现时却大打折扣。那笔230亿美元的巨额激励,最终实际拨付的尚不足20亿。于是制造业在印度GDP中的比重不升反降,从2020年的15.4%悄然滑落至14.3%。 对真正踏入这片土地的投资者而言,考验远不止于此。迎接他们的是效率低下的官僚体系,根据数据,在印度办一家公司大概需要18天,一旦陷入纠纷,单单一个解决流程就可能要等待1445天。更过分的是2019年亚马逊豪掷10亿美元布局线上生鲜,仓库建好、物流铺开,谁知印度突然修改电商法,明令禁止外资平台销售自家持股公司的产品。于是亚马逊仓库里的新鲜果蔬,只能眼睁睁烂掉。 有投资者在论坛上感叹,在印度投资,就像一场豪赌,因为谁也说不准下一张牌是什么。政策随时可能从允许外资持股70%,在资本刚刚到账后,就变成51%,多出来的股份要么贱卖,要么被强制“代管”。 如果说政策多变是钝刀割肉,关税壁垒就是一把快刀。一家德国汽车配件商曾计划在印度建厂,可一笔账算下来,心彻底凉了:原材料进口要交15%的关税,成品出口到东南亚市场又要被征收20%,一来一回,成本竟比在泰国设厂高出三成。而且政府上个月刚宣传“汽车配件关税减半”,等企业闻风而动订购了大量设备,这个月又补充说“仅限电动车配件”。 据说有个德国老板直接撕了计划书,直言“这不是做生意,这是在耍人”。除此之外,本土的劳资风险也同样棘手。一家香港玩具代工商2018年响应号召投资5000万建厂,刚投产就遭遇工会组织的罢工,要求涨薪50%,而地方政府坐视不管,最终企业血亏3000万才得以脱身。 当经营环境的混乱已足以劝退多数人时,印度政府的陷阱才刚刚展开,从“招商引资”悄然转向“关门打狗”,意图用外资的血肉填补自身的财政窟窿。一场场针对外资的“猎杀”就此上演。沃达丰在2007年的一笔收购,竟在多年后被印度政府翻出旧账,追讨高达29亿美元的税款,官司打了十几年。大众汽车也收到过一张14亿美元的天价税单,一度考虑撤离。 而小米的遭遇更是成了标志性事件,印度政府仅凭一纸“非法转移资金”的指控,就将其高达48亿人民币的账户冻结了长达两年之久。这两年里小米不仅错过了最佳投资期,工厂扩建计划彻底泡汤,还额外支付了超200万美元的律师费来应对无穷无尽的审查。 其实资本的嗅觉向来最灵敏,当投资者意识到“退出”都可能成为一种奢望时,恐慌性出逃便成了必然。面对如此窘境,印度酝酿的对策却像是火上浇油——计划加强外资监管,让股权转让和企业重组变得更加困难。在投资者看来,这无异于一个明确的信号:大门即将焊死,这是一个规模更大的“杀猪盘”,要把剩下的资本也困在其中,榨干最后一滴油水。 殊不知,信任一旦崩塌,重建便难如登天,最近印度又开始拉着外资企业开座谈会,抛出了“十年免税”、“土地半价”等新的诱饵。但台下的企业主们早已心如明镜。正如一位亲历者所言,这套“先给糖吃,等上钩了再一刀刀割肉”的套路,他们领教得太深了。有老板直言:“绿色通道的尽头,说不定是另一个收费站。”在系统性地伤害全球投资者的后,印度却越来越依赖中国这个第一大贸易伙伴,此时的中印贸易额已突破1360亿美元。这番矛盾的操作背后,是印度正在陷入自己一手造成的恶性循环。 如今的印度,就像一个心思都花在如何算计顾客上的店主,却忘了先把菜做好、服务提上去。长此以往,店里还能剩下多少客人呢?对那些仍在观望的资本而言,他们的选择,或许早已写在了那些出逃的同行的背影里。

0 阅读:0
冰枫看历史

冰枫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