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周围杂草丛生,有3块墓碑已经倒塌,而上面雕刻的文字,让留学生肃然起敬,随后,他做了一件让所有中国人点赞的大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圣约翰墓园里,有五块外形独特的墓碑,静静地立在草木之间,它们不大,却很特别,石碑斑驳,字迹模糊,但依稀可以辨认出汉字的痕迹,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它们的样式或历史感,而是它们全部朝向东方——那是中国所在的方向。 这几块墓碑的存在,源于十九世纪末的一段特殊历史,那是中国刚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年代,面对列强压力,清政府决定自强图变,于是掀起了洋务运动,试图用西方的科技和制度来增强国力,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立起一支现代化海军。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能力自行建造大型军舰,只能向最先进的国家采购,英国,作为世界工业中心,自然成了首选合作对象,清政府花了大量银两,订购了一批当时最先进的军舰,但船造好之后,英国方面并不负责运送,那就需要中国自己派人去接。 于是,一批批北洋水师的年轻士兵,带着任务也带着梦想,跨越海洋前往英国,他们中的很多人,是第一次离开故土,他们不懂英文,也不了解英国的风俗,但他们知道,这趟远行,是为了国家、为了未来。 1881年,第一批水兵到达英国,他们要等待军舰下水,同时也要学习操作方法,这段时间并不好过,长途跋涉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而英国潮湿寒冷的气候、水土不服以及陌生的饮食,使得一些人很快生了病,其中,袁培福和顾世忠两名年轻士兵最终未能撑过去,在异国他乡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几年之后,1887年,又一批水兵来到纽卡斯尔,这一次的任务更重,军舰也更大更复杂,但命运仿佛重复了当年的悲剧,连金源、陈受富和连成魁三人也因病去世,未能完成回国的旅程,他们的同伴无奈又悲伤,只能在当地凑钱买下一块小小的墓地,将他们安葬,墓碑的朝向,是他们唯一能做的告别方式——让碑面对着遥远的家乡。 这些水兵的牺牲,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他们不是高级将领,也没有留下什么显赫战绩,只是普通的士兵,为了国家的军力建设而远赴重洋,最后客死异乡,接舰任务完成后,活着的人回国了,留在英国的五块墓碑便逐渐被遗忘。 清朝灭亡之后,战乱频仍,更没有人记得这几位早期“出海者”的故事,墓园被杂草覆盖,墓碑倒塌、倾斜,碑文也在风雨中慢慢模糊,曾有一位清朝海军大臣曾短暂到访拜祭,但那之后百余年,这片墓地再未被提及。 直到2016年,一个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偶然发现这些墓碑,他在墓园散步时,无意中看见一块写着汉字的石碑,好奇心驱使他扒开周围草丛,才发现这里竟有五块中国样式的墓碑,部分已经倒塌,他被深深触动,决定将这一发现告诉中国驻英使馆。 这个看似普通的举动,唤醒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记忆,通过查阅档案、比对资料,相关部门确认了这些墓碑的来历,这不仅是海外华人早期活动的见证,更是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中的一段真实记载。 随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启动了专项修缮工程,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在海外进行公开募捐的文物保护项目,工程持续了两年,对墓碑进行了专业修复,并在周围设置了说明牌与防护设施,2019年6月,墓地修缮完工,五块墓碑焕然一新,再次笔直地站立着,依旧面朝东方。 墓碑的修复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一种情感的回归,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华人前往祭扫,在特殊的日子里,有人带去鲜花,也有人在墓前放上中国航母的照片,那是一种无声的致敬,一种跨越百年时空的连接。 而这五位水兵当年冒死接回的军舰,也有着自己的命运,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它们分别参与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保卫战,虽最终未能挽回战局,但它们的存在,曾点燃过一段希望。 这批舰船的结局如同墓碑下的五位水兵,无奈而悲壮,但他们的故事没有白费,今天的中国,不再是那个只能依赖进口军舰的国家,我们有了自己的航母、自主研发的战舰,还有一支真正现代化的海军。 当初在墓前放下山东舰照片的那位留学生并不是唯一一个前往祭拜的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在海外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这些被岁月遗忘的角落,他们带着敬意,也带着责任感,为这些先人擦去尘土,让他们的名字重新被记起。 纽卡斯尔的五块墓碑,并不只是几块石头,它们是一段历史的注脚,是一次国家觉醒的见证,是无数普通人为国家命运所做牺牲的缩影,它们沉默地站在异国他乡,却让我们记住:走出去的每一步,都不容易;沉睡的每一个名字,都值得铭记。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北洋水师的英国墓地背后——中国海军与纽卡斯尔的殊缘
2016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某地区的公墓中发现了5块中国100多年前的墓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1 21:16: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