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军方和普京宣布,俄军已经夺取了恰索夫亚尔,泽连斯基说,乌军还守卫在恰索夫亚尔。到底谁是真话,谁是假话? 从战场态势看,俄军的控制主张有地理事实支撑。恰索夫亚尔位于顿巴斯高地核心,海拔 227 米的地势使其成为俯瞰周边的天然观察哨。 根据卫星图像和战地视频显示,俄军已夺取该城 99% 的区域,包括市中心政府大楼和交通枢纽。 乌军仅剩东郊顿巴斯运河沿岸的十来座民房作为据点,且这些建筑已被俄军无人机持续监视并实施精确打击。这种 "蚕食式" 推进符合俄军在城市战中的一贯战术 —— 通过逐栋建筑争夺压缩对手生存空间,最终形成合围。 军事行动的逻辑链条也支持俄军的说法。恰索夫亚尔战役始于 2024 年 4 月,俄军采用 "先外围后核心" 的策略,首先夺取周边的巴赫穆特、阿瓦迪夫卡等卫星城市,切断乌军补给线。 紧接着,俄军空天军对城内防御工事实施 "推土机" 战术,使用 RBK-500U 集束炸弹破坏地下掩体,再以强击支队配合无人机引导地面部队推进。这种立体打击模式使乌军防线在 16 个月内逐步瓦解,最终仅剩象征性抵抗。 俄军的城市战经验更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自 2014 年顿巴斯冲突以来,俄军先后在马里乌波尔、北顿涅茨克、巴赫穆特等城市积累了丰富的攻坚经验。 在恰索夫亚尔战役中,俄军延续了 "分割包围 - 火力压制 - 逐屋清剿" 的战术体系:首先以无人机实施 24 小时监控,定位乌军火力点;紧接着以温压弹和重型爆破弹摧毁坚固工事;随后由配备喷火器和工兵装备的强击群进行近距离战斗。 这种战术组合使俄军在巷战中伤亡率比 2014 年车臣战争时期降低 60% 以上。 反观乌克兰方面,其声明存在明显矛盾。泽连斯基在视频中称乌军 "击退俄军进攻",但乌克兰军方同期报告显示,24 小时内双方仅发生 7 次小规模交火。 这种 "局部抵抗" 与 "全面失守" 的差异,暴露出乌军在信息战中的被动。 更值得注意的是,乌军在恰索夫亚尔的防御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由于缺乏工兵部队和现代化筑垒装备,其临时构筑的战壕和掩体无法抵御俄军的航空炸弹。 这种防御能力的差距,使得乌军即使在理论上 "坚守",也难以扭转战场主动权。 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战的特殊性往往导致信息滞后。恰索夫亚尔城内的地下隧道网络长达 12 公里,乌军残部可能利用这些通道进行游击抵抗。 但这种 "存在性抵抗" 已无法改变战略态势 —— 俄军控制市政中心后,已开始对 10 公里外的康斯坦丁诺夫卡发动试探性进攻,这意味着乌军在顿巴斯的最后防线正面临崩溃风险。 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的地缘政治逻辑。对俄罗斯而言,控制恰索夫亚尔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向国际社会展示其战场主导权的政治宣示。 对乌克兰而言,否认失守则是维持国际援助的必要策略。但无论政治叙事如何,地理事实和军事规律不会改变:当俄军的三色旗在恰索夫亚尔市政府大楼升起时,这座城市的归属已基本尘埃落定。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俄罗斯军方和普京宣布,俄军已经夺取了恰索夫亚尔,泽连斯基说,乌军还守卫在恰索夫亚
环球事件话角
2025-08-02 00:04:12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