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面对日军重兵包围,国军师长三次下令撤退,营长史恩华却说:“师长,不是

历史追星者 2025-08-02 09:35:15

1939年,面对日军重兵包围,国军师长三次下令撤退,营长史恩华却说:“师长,不是我不撤退,而是根本撤退不了啊!”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秋天,湖南岳阳新墙河畔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日军集结重兵,像一群饿狼般扑向国军52军的防区,刺刀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这场战斗注定要被历史记住,不仅因为它的惨烈,更因为一位叫史恩华的营长和他手下五百多名弟兄用生命写下的壮烈篇章。

当时的情况危急得让人喘不过气,日军第6师团带着山炮、野炮足足三十多门,还有装甲车助阵,而驻守新墙河北岸的195师只有简陋的工事和血肉之躯。

军长张耀明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敌军标记,知道硬拼只会全军覆没,决定让主力部队后撤到南岸建立新防线。这个节骨眼上,必须有人断后。

师长覃异之的指挥部里烟雾缭绕,军官们盯着桌上的作战图沉默不语,谁都明白,留下来阻击意味着什么,日军最擅长的就是迂回包抄,断后部队很可能被吃得骨头都不剩。

突然角落里传来椅子挪动的声音,1131团3营营长史恩华站了起来,这个湖北汉子个头不高,但声音像铁锤砸在砧板上:"我带三营上。"

覃异之盯着这个老部下,想起他军校毕业时射击考核全优的成绩,想起他在台儿庄战役中带着一个排端掉日军机枪阵地的狠劲,最终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9月20日拂晓,日军开始炮击,史恩华把指挥部设在笔架山上的小村子里,这里能俯瞰整片战场。

他让士兵们把战壕挖成锯齿状,每隔五十米就设个机枪巢,老兵教新兵把钢盔反着戴,帽檐朝后能减少炮弹破片伤到脸的概率。

炊事班长老李熬了一大锅姜汤,挨个给趴在战壕里的士兵灌下去,九月的湖南清晨已经透着凉意。

日军第一次冲锋就投入了两个中队,史恩华趴在前沿阵地,等敌人冲到五十米内才下令开火,他的德国造毛瑟枪专挑拿指挥刀的军官打,三枪放倒两个。

战斗间隙他沿着战壕巡查,给受伤的士兵包扎,把牺牲战友的遗物收进贴身的布袋。

第二天日军调来平射炮直轰阵地,一发炮弹炸塌了半个机枪工事,射手小王被埋在土里,史恩华带着两个兵徒手刨土,刨得指甲都翻了盖,硬是把人挖了出来。

第三天情况急转直下。日军侦察机发现了195师主力转移的路线,调来骑兵联队想要迂回包抄。

史恩华在望远镜里看到远处扬起的尘土,立刻派传令兵通知师部加快转移速度。

覃异之连着发来三道撤退命令,史恩华最后一次回电时,电台已经被炮弹震坏了,他让通信员用步话机喊:"不是我们不撤,是撤不下去了!东南西北全是鬼子!"

最后的战斗发生在黄昏。日军调来火焰喷射器,火龙窜进战壕,烧着了弹药箱。

史恩华带着还能动的三十多人退到村里祠堂死守,子弹打光了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抡枪托。

有个十六岁的小兵被炸断了腿,靠在墙根给战友压子弹,直到流血过多昏过去,天黑前,日军终于冲进祠堂,史恩华胸口被三八式步枪打穿,倒下去时还攥着那把打光子弹的毛瑟枪。

战后打扫战场的老乡说,祠堂门口的青石板被血染得三天都洗不干净,覃异之带着收复阵地的部队回来时,在笔架山上立了块木牌,上面用刺刀刻着"五百壮士殉国处"。

后来才知道,史恩华带的实际只有四百多人,但老百姓坚持要叫"五百壮士",在他们心里,这些当兵的个个都是顶天立地的好汉。

这场阻击战为主力部队争取了整整三天时间,195师得以在新墙河南岸构筑起坚固防线,为第一次长沙会战的胜利埋下伏笔。

史恩华和战友们用生命证明,中国军人面对强敌时,骨头比日本的钢铁还硬,如今笔架山上的纪念碑依然矗立,上面镌刻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那段铁与血的岁月。

0 阅读:31

评论列表

用户14xxx64

用户14xxx64

1
2025-08-02 11:41

东北军都是这样,日本人敢打吗?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星者

历史追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