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台风如同连环拳,打得菲律宾措手不及,马尼拉殖民时代遗留的排水系统完全崩溃,垃圾堵塞管道导致洪水倒灌,街道积水深及车轮,104条道路和14座桥梁彻底瘫痪,约28万人无家可归。 菲律宾政府救援行动迟缓,主要依靠卡车运输物资,几乎未动用高效运输机,临时避难中心人满为患,食物、饮用水和医疗物资严重短缺。 与以往天灾不同,2025年7月的这场灾难发生时,国际社会反应冷淡,尤其是中国官方援助的缺席引发广泛关注,这与2021年台风“雷伊”袭击时中国迅速提供100万美元援助和1万吨大米形成鲜明对比。 更讽刺的是,就在灾难发生前几个月,美日菲三国还在华盛顿举行历史性三边会谈,大谈“共同价值观”和“安全合作”,但当灾难真正降临,这些盟友们集体“静音”。 中国对菲律宾的灾害援助有着长期传统,2020年塔尔火山爆发时,中国驻菲大使黄溪连是首位抵达灾区的外国使节,带着一万两千枚防尘口罩,赢得灾民的感激呼声。 2023年台风期间,中国一次性捐赠价值8700万元的救灾物资,这些援助从未附加政治条件,体现了邻里守望相助的情谊。 但2025年的沉默并非无缘无故,马科斯政府上台后的一系列动作逐步消耗着中国的善意:菲律宾五周内三次擅闯仁爱礁,试图加固非法“坐滩”军舰。 更关键的是,美菲“肩并肩”军演地点不断向台海方向移动,2025年已延伸至靠近台湾的巴丹群岛。 面对盟友的冷漠,马科斯政府的外交辞令悄然转变,在灾后国情咨文中,马科斯三番五次强调“中菲才是最真实的朋友”,称两国“基于互信与尊重的伙伴关系仍在发展”,暗示未来合作空间广阔。 他更提出“务实外交”理念,直言“不能永远做表面文章”,这被解读为对美日的含蓄批评,菲律宾国家灾害管理署甚至提出建立“多边灾害援助快速通道”,特别强调“加强与所有愿意参与救援的国家协同机制”。 菲律宾国内政治也在台风后发生变化,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公开批评马科斯“只会向美国要糖果”,并呼吁政府就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与中国对话而非对抗。 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影响力在中期选举中增强,多位地方官员开始重新考虑对中资项目的态度。 8月1日,中国驻菲使馆发言人对菲防长涉南海错误言论作出回应,直指菲方是“南海的麻烦制造者”,并敦促菲方有关人士“停止不实炒作和政治作秀”,这一表态显示中方立场趋于强硬。 尽管官方态度转冷,中菲民间纽带依然坚韧,福建商会向菲律宾灾区捐赠200吨大米,部分中国渔民自发组建“渔民互助队”协助救灾。 菲律宾民众也在灾难中看清现实,电视画面里武装直升机在山头训练飞行,而志愿者却徒步将救援物资搬到孤岛的场景,促使许多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安全? 灾民爬上屋顶等待救援的画面与军演时战机轰鸣的场景形成刺眼对比,马尼拉街道上漂浮的家具与华盛顿签署的19%关税文件同时占据新闻版面。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演讲中三番五次重复“朋友”一词时,中国渔船正载着福建商会捐赠的200吨大米驶向灾区,民间纽带从未断裂。 国际棋局上,真正的盟友从不在灾难中缺席,当8月菲律宾可能再迎三场台风的消息传来,马尼拉街头那句“美国不来,中国会不会来?”的疑问,已然包含了答案。 信息来源:三台风先后肆虐菲律宾 致26死约468万人受灾 2025-07-26 07:12·看看新闻
菲防长下的挑战书,解放军接了,第一击选在中方主场,俄已选边站。菲律宾最近在南海
【55评论】【5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