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知祖师爷,当时任北大校长的胡适说:“强奸是一个法律问题,而美军驻华是一个政治问题,两者最好不要发生联系”。
我们不妨一起来探究一下,这位人物为何会说出如此令人费解的言论?这一切还要从一起震动整个民国社会的强奸案件说起。
1946年12月24日晚,北京大学年仅19岁的女学生沈崇,在街头遭到两名美国士兵皮尔逊与普利查德的轮奸。这起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关注。而事实上,早在此案发生前,各地驻华美军已多次犯下强奸甚至谋杀的罪行,但大多数情况下,涉案者均被美军带走“自行处理”,基本未受惩处。这种毫无公正可言的处理方式早已引发民间的不满与愤怒。
而这一次,受害者竟是北大的女学生,令北大校园彻底爆发。48位教授联名起草抗议信,计划公开刊登,向全社会揭露真相。然而,就在他们请求校长胡适签名支持时,却被其一口回绝。不仅如此,胡适还试图阻止教授们的行动,并劝说大家“应相信友邦的道德,相信法律的公正!”一句话,道尽其一贯的“理性克制”,却也将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真面目暴露无遗。
美军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恰恰是因为背后有强权支撑。而所谓“友邦”的“道德”与“正义”,实则是建立在枪炮之上,是以强凌弱的逻辑下自我粉饰的产物。胡适作为一位曾担任驻美大使的“美通”,又怎会对此毫无察觉?
正因如此,一个即便在学术上贡献卓著的文化人,倘若一心投靠西方意识形态,迷信强权文化,就极可能陷入双重标准、背离民族立场。这样的“公知”很容易放弃应有的道义担当,忽视同胞的苦难。从后来的“武汉集体强奸案”中,一众平日高谈阔论的公知在此类事件面前集体沉默,也正暴露出这一群体趋利避害、毫无骨气的本质,他们的利己主义面目,距离“民族败类”也只差一步之遥。
试想,如果“沈崇案”发生时,鲁迅先生还在世,他会作何反应?相信多数人都可以想象:他定会毫不犹豫地发声,斥责暴行,揭露伪善。
然而,当今社会却有人标榜胡适、贬低鲁迅,甚至在未成名之时就自称“未来要当公知”,而如今果真如愿走红。不禁令人质疑:公知这条路,是否已成为某些人蹿红的捷径?
但一个社会如果任由“公知”横行无忌,是否已经透露出某种不祥的征兆?这样的社会风气又预示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