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力量对比来看,俄罗斯拥有与美国旗鼓相当的核武库,其“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具备摧毁美国本土的实战能力。这种“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威慑平衡,正是卢比奥强调“永远不要想与俄发生战争”的核心逻辑。即便美国及北约在常规军力上占据优势,也绝不敢轻易触碰核战争红线,因为核冲突的后果对任何一方都是毁灭性的,不存在“赢家”。 但卢比奥的言论存在明显的片面性:他刻意弱化俄罗斯常规军力的韧性,将俄乌冲突中的战场态势简单等同于俄整体军事实力,却忽视了俄罗斯为维护核心安全利益可能动用的战略资源。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一边渲染核战争风险,一边持续通过北约向东欧输送武器、强化对乌军事支持,这种“火上浇油”的行为,恰恰在不断压缩核威慑的安全缓冲空间。 事实上,核威慑的本质是避免战争,而非成为纵容代理人冲突的“保护伞”。美国若真担忧核战争风险,更应做的是推动俄乌停火谈判,而非一边拱火冲突,一边空谈“永远忘掉与俄开战”——这种言行不一,只会让全球对核安全的担忧愈发加剧。 俄罗斯常规军力韧性不应被低估。尽管在乌克兰损失数千辆坦克和数万人员,莫斯科于2023年动员超30万后备力量,军工业产量提升50%,年生产2000件重武器。这显示其战略深度远超短期战场劣势,凸显危机时可调用庞大资源维护核心利益。数据源自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 美国及北约行为加剧核不稳定性。部署B61核弹至波兰、罗马尼亚,并提供乌军ATACMS远程导弹(射程300km),压缩了战略缓冲空间。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警告:此类举措将决策时间缩短至分钟级,使2023年核事件错误警报概率翻倍,潜在触发误判升级。 拜登政府的矛盾政策放大全球风险。虽强调避免直接冲突,2023年对乌军援超$45亿(美国防部数据),延长战事作为代理人工具。这鼓励反俄势力越境攻击俄核设施,如2024年无人机袭击事件,打破传统红线。历史表明,此类模糊战略曾引发古巴导弹危机般误判。 停火谈判刻不容缓。2022年伊斯坦布尔协议因西方拒绝安全保障而失败,导致战事蔓延。联合国数据显示战火已致5万平民伤亡,恢复谈判需中立调解(如中国参与)和暂停军援,建立互信。外交路径如1970年代赫尔辛基协议证明持久和平可行。 我担忧当前路径走向核灾难。大国应联合强制停火,推动无条件谈判。核威胁时代,外交是唯一出路——国际社会应制裁战争煽动者,聚焦人道救援。言行一致才能避免失控,守护全人类安全。
从核力量对比来看,俄罗斯拥有与美国旗鼓相当的核武库,其“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具备
琉璃碎梦谣
2025-08-02 17:26:45
0
阅读: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