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当钱学森与家人一同乘坐回国游轮时,他亲自拍下了这样一个令人动容

混沌于浮云 2025-08-03 00:15:23

1955年10月,当钱学森与家人一同乘坐回国游轮时,他亲自拍下了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他的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登上舞台,带着天籁般的歌声,而他们的母亲蒋英则在后方默默地伴奏。 钱学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家境普通但重视教育。1935年,他考取公费留学,去了美国,先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航空工程,后来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拜师冯·卡门——这位空气动力学大师对他的影响特别大。钱学森脑子灵光,研究能力强,很快就成了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他在美国参与了不少重要项目,比如二战期间帮美国军方搞火箭推进技术。后来,他还成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前途一片光明。可他心里总惦记着祖国,总想着有一天能回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马上就动了回国的念头。那时候他在美国已经很有名,但美国政府却不乐意放人。冷战开始了,美国觉得他知道太多军事机密,怕他回国对中国有帮助。于是,他们开始监视他,1950年还把他抓起来软禁了整整五年。钱学森的生活一下子从学术明星变成了“嫌疑犯”,连工作都没了,只能靠教书糊口。更别提美国还限制他的人身自由,连信件都被检查。他老婆蒋英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也很艰难。 可钱学森没放弃。他通过各种渠道跟中国政府联系,表达回国的心愿。1955年,经过中国外交部的努力和国际斡旋,美国终于松口。9月17日,钱学森带着蒋英、钱永刚和钱永真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那一刻,他们终于要回家了。船上,钱学森拍下那张照片,不光是记录家庭的温馨,更是他对未来的期待。 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一家到了香港,随后进入内地,受到热烈欢迎。回国后,他没闲着,马上投入到中国的科技事业。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更是落后西方几十年。钱学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先是加入了中国科学院,后来又牵头搞起了导弹和航天研究。 1956年,他提出成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也就是后来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钱学森亲自当领导,带着一群年轻人从头学起。那时候条件差,没设备、没资料,全靠自己摸索。他一边教学生,一边搞研究,还得跟上级解释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搞这些“高精尖”的东西。1960年,中国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导弹“东风一号”成功发射,钱学森功不可没。后来,他又推动了“两弹一星”项目,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航天事业。 钱学森忙工作,但也没忘了家人。蒋英是学音乐的,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教声乐,把自己的才华用在了培养音乐人才上。钱永刚和钱永真小时候跟着爸妈适应新生活,后来也各自找到自己的路。钱永刚参过军,考上国防科技大学,又去美国读了硕士,回国后搞计算机研究,现在是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的馆长。钱永真继承了妈妈的音乐天赋,做了一辈子音乐教育工作。 钱学森回国不只是他一个人的事,他带回来的知识和经验,直接推动了中国科技从无到有。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科学家,很接地气,经常跟学生聊怎么解决问题,还鼓励年轻人多动脑子。他的爱国心也感染了家人。钱永刚回忆说,小时候爸爸常讲“我们国家还穷,但总得有人干”,这话让他一辈子都记着。 钱学森干到晚年也没停下来。2009年他去世时,已经97岁了,但他的贡献早就写进了历史。他的儿女虽然没像他那样搞科研,但都在自己的领域默默努力,延续了家族的责任感。钱学森一家的故事,其实是中国无数家庭的缩影——为了国家好,大家一起拼。

0 阅读:23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