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张爱萍将军到酒泉某基地视察。突然,他发现有10多名背着斜挎包的战士站在不远处,于是张将军上前搭话,但战士们的几句话入耳,让他顿时火冒三丈!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的夏天,酒泉基地热浪滚滚,戈壁滩上的太阳晒得人皮肤发烫。
张爱萍将军带着视察任务来到这个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他穿着朴素的军装,和往常一样不喜欢前呼后拥的排场,就带着几个随行人员到处走走看看。
基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科研人员和战士们都在为国家的国防事业埋头苦干。
走到一处偏僻的角落时,张爱萍突然停下了脚步,十几个年轻战士蹲在烈日下,每个人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斜挎包,手里攥着干硬的馒头,正就着军用水壶里的凉水一口口往下咽。
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往下淌,军装后背湿了一大片,张爱萍眉头一皱,快步走了过去。
"同志们,怎么在这儿吃饭啊?"张爱萍蹲下身,和战士们平视着说话。
小战士们慌忙要站起来敬礼,被他摆手制止了,一个嘴唇干裂的小战士怯生生地回答:"报告首长,我们就在这儿吃,习惯了。"
旁边年纪稍大的班长赶紧补充:"食堂坐不下,我们年轻,在外面吃挺好的。"
张爱萍站起身,目光往不远处扫去,透过食堂的窗户,能清楚地看见里面坐着基地的干部们,桌上摆着热腾腾的饭菜,还有人端着茶杯在说笑。
这一对比,让张爱萍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他转身就往食堂走去,身后的随行人员小跑着才能跟上。
推开食堂的门,里面的说笑声戛然而止,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基地领导赶紧迎上来要汇报工作。
张爱萍抬手制止,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掷地有声:"外面有战士在啃冷馒头,你们在这儿吃热饭,这是什么道理?"食堂里鸦雀无声,有人低下头,有人不安地搓着手。
当天下午,基地就召开了全体干部会议,张爱萍没有拍桌子骂人,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当年在长征路上,最后一口粮食要让给伤病员,最后一口水要让给体弱的同志。
红军的传统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要刻在骨子里的。"我们的科研人员很重要,但保卫科研的战士同样重要。没有他们站岗放哨,哪来的安心搞科研?"
这件事在酒泉基地引起了巨大震动,第二天开始,食堂的座位重新调整,战士们轮流进食堂吃饭。
干部们自发组织起来,每天轮流去给执勤的战士送热饭热菜。
基地领导带头把自己的茶叶拿出来分给战士们,还专门搭建了遮阳棚,让在外面执勤的同志有个歇脚的地方。
其实在那个年代,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单位都存在"干部吃小灶,战士吃大灶"的现象。
但张爱萍将军眼里揉不得沙子,他认为军队里官兵一致是原则问题。
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其他部队,很多单位都自发开始检查后勤保障工作,掀起了一股改进作风的热潮。
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故事依然在酒泉基地流传,老同志们讲给新同志听,不是为了揭短,而是要记住这个教训。
军队是个大家庭,官兵一致不是空话,是要落实到每一顿饭、每一件小事上的。
张爱萍将军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带兵不是靠官威,而是要靠真心。
现在的酒泉基地早已今非昔比,现代化的食堂窗明几净,官兵同吃一锅饭成了最自然不过的事。
但那个夏天发生的故事,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树一样,深深扎根在一代代官兵的心里。
它提醒着我们,军队的强大不仅在于武器装备,更在于这种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