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成后,迟早要被炸掉。”1992年,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曾做出这一预

墨舞风华姿 2025-08-04 03:35:09

“三峡大坝建成后,迟早要被炸掉。”1992年,我国著名水利专家黄万里曾做出这一预言,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争议。 黄万里出生于1911年,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从小接触教育和文化氛围。他早年就读于唐山交通大学,专攻土木工程,1932年毕业后开始参与实际项目,比如铁路桥梁的建设工作。那时候,他已经在工地上手测量和监督,积累了不少实地经验。1934年,他去美国留学,先在康奈尔大学拿了水利硕士,又转到伊利诺伊大学,1937年成了该校第一个获工程博士的中国人。这段经历让他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水利知识,回国后直接投身于水利事业。 回国初期,黄万里在南京水利部当视察工程师,经常到河流现场调研水文数据。1947年,他担任甘肃省水利局局长,负责黄河等区域的水资源管理,那时他就强调河流的自然规律不能随意打破。在这个岗位上,他审阅报告、绘制图纸,推动了一些地方水利项目。1949年后,他转到东北水利总局做顾问,继续规划区域水系。1950年,他回到唐山交通大学教书,讲授水利课程,用模型解释河道变化。1953年调到清华大学水利系,一直教到晚年。 在清华,黄万里专注河流动力学研究,提出了河流平衡理论,认为泥沙运动有自身规律,人为干预要小心。他写了《洪流估算》和《工程水文学》等书,这些作品影响了后来的水利学者。他主张从河道地貌历史入手,全面分析水流态势。晚年,他还为研究生上课,分享河流治理经验。他的职业生涯跨越几十年,从留学到教学,再到实际工程,始终围绕水利展开,留下了不少学术贡献。 1992年,三峡工程论证到关键阶段,黄万里公开反对修建高坝。他写信列出风险,指出长江上游的卵石和泥沙会随水流下移,堵塞重庆港,导致航道瘫痪。上游洪水水位升高,还会淹没农田和城镇。这些问题积累下去,大坝最终得拆除。他的预言通过信件和文章传播,在学术圈和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专家分成两派激烈争论。 支持一方在会议上展示地质数据,强调坝址的花岗岩基岩够坚固,能扛住高水压。他们用图表证明工程的防洪和发电效益。反对一方则指出潜在隐患,黄万里列了12项后果,包括堤岸崩塌、航运中断、移民安置难、水质变差、发电量不达标、气候异常、地震增多、疫病传播、生态破坏、文化遗址淹没、战争风险加大,以及坝体寿命缩短。他强调要顺应河流自然规律,而不是强行筑坝。 黄万里多次上书,1992年11月的一封信特别急切,警告长期隐患。这争议不只限于国内,海外媒体也报道了中国水利界的分歧。专家在期刊上互怼,北京街头报刊热卖相关新闻,民众开始关注三峡的利弊。论证小组到宜昌实地测水文数据,而黄万里坚持书面意见,指出重庆港淤塞得花十年疏浚。他的观点成了工程史上一个标志,提醒人们大项目不能忽略自然因素。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从土方挖掘起步,工人们处理花岗岩地层。1995年基坑开挖,2003年首批发电机组投产,水位升到156米时满负荷运行。2006年坝体完工,举行开通仪式。2007年更多机组上线,容量达到14.1吉瓦。2008年水位到172.5米,移民搬迁新址。2009年全工程竣,总库容393亿立方米,装机2250万千瓦。 2012年最后机组测试,全厂运行。2015年船闸和升船机测试,2016年正式运作,提高航运量。大坝运行后,提供电力支持,如2012年发电981亿千瓦时,2020年达1118亿千瓦时。它还调控洪水,改善航道,发挥综合效益。 黄万里预言后,继续在清华研究,审阅论文讨论理论。他的健康慢慢不行,2001年8月在医院逝世,享年90岁。葬于北京昌平凤凰山陵园。大坝至今运转正常,证明了工程的价值,尽管争议犹在。

0 阅读:0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