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是很难下决心的,其

永不言败傲苍穹 2025-08-04 13:21:23

胡乔木曾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20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毛主席是很难下决心的,其中一件事就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朴宪永联名致函毛主席请求我国直接出动解放军给予援助时,我国是否出动军队支援朝鲜人民作战,这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是十分艰难的抉择。 新中国第一个国庆刚结束没多久,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和朴宪永联名发来的求援信,让毛主席陷入了纠结。 而他的秘书胡乔木后来回忆,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见过两件事让他如此难以决断。 新中国刚成立没多久,本就国家内部还没有进行复兴。 此时,面对对手是拥有绝对海空优势、手握原子弹的美利坚合众国。 一旦出兵,胜算能有多少? 若战败,刚刚站稳脚跟的新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后果? 毛泽东深知,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尊严与世界格局的战略博弈。 这抉择太难了! 巨大的压力让他即使服用了安眠药,也难以入睡。 此后,进行了连续数日的会议。 10月2日,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一份致斯大林的电报,表明中国决定出兵支援朝鲜。 但这封电报最终并未发出,因为党内高层意见分歧巨大。 新中国一穷二白,一旦战争扩大,战火是否会烧到中国本土? 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此时的新中国不敢博。 同时,外交也在进行着。 周恩来总理紧急约见了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向美国方面转达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 如果美军胆敢越过三八线,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然而,这份警告,却被美国总统杜鲁门和“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轻蔑地视为“虚张声势”。 更令人心寒的是来自“老大哥”苏联的态度。 战争初期,斯大林曾积极鼓动朝鲜行动,但当战局急转直下,苏联却开始极力规避风险。 斯大林出尔反尔的态度,让我们不敢相信他说的话和做出的承诺。 胡乔木曾指出,苏联方面的紧张程度远超常人想象,因为他们同样害怕与美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 10月3日之后,中央决策会议上,反对出兵的意见依然很多。 毛泽东虽然理解这些担忧,但看到邻国遭此大难,如果袖手旁观,“心里难过”。 就在僵局的时刻,彭德怀赶到了会场。 这位以勇猛刚毅著称的元帅,在权衡利弊后,决定了支持出兵。 他详细的讲述了参战的必要性,但如果让美军到达鸭绿江边,东北乃至整个新中国将彻底完蛋! 彭德怀的表态,让局面发生了新的改变。 10月5日,中共中央初步确定了出兵援朝的决策。 然而,国际局势瞬息万变。 10月7日,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了所谓“统一朝鲜”的决议。 眼看警告无效,10月8日,毛泽东正式签署命令,将集结在东北的边防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立即向朝鲜境内开进。 与此同时,周恩来与林彪紧急飞赴莫斯科,落实斯大林此前关于提供武器装备和空中支援的承诺。 10月11日,莫斯科传来周恩来的汇报。 苏联方面无法立即提供空中支援! 没有空中掩护,那么志愿军将在美军绝对制空权下作战,后果不堪设想。 毛泽东不得不紧急电令彭德怀,部队原地待命! 刚刚启动的入朝计划再次暂停。 毛泽东又一次陷入思考,他致电已经部分开始行动的部队暂停前进,反复权衡在失去苏联空中支援的情况下,是否仍要出兵。 经过又一轮权衡利弊,毛泽东最终做出了决断。 10月13日,他复电周恩来,阐述了最终决定。 “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必须出兵! 他要求周恩来继续在莫斯科争取苏联的装备援助。 10月16日,彭德怀开始具体布置入朝事宜,志愿军的先头部队和侦察人员已经悄然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 然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 10月17日下午,部队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 斯大林表明苏联空军只负责保卫中国本土,绝不飞越鸭绿江之外的朝鲜上空提供作战掩护! 此时将意味着,志愿军在没有任何空中保护的状态下,直面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 10月18日,尽管空中掩护的希望落空,但考虑到苏联同意提供武器装备,以及美军攻势已造成威胁,毛泽东最终决定志愿军必须按原计划入朝作战! 1950年10月19日傍晚,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39、40、42军共计4个军及3个炮兵师,分别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等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卫士长李银桥回忆,毛泽东在志愿军过江的那个夜晚,服了三次安眠药仍然无法入睡。 当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报告部队已全部成功进入朝鲜境内时,毛泽东才沉沉睡去。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个新生政权在最严峻的考验面前,用钢铁意志和巨大牺牲书写的壮丽史诗。 主要信源:(人民日报——党史故事: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0 阅读:93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

永不言败傲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