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龚澎的一张合影,龚澎得体大方,不愧是外交第一发言人!从事外交工作的人,确实都不一般,她穿着得体大方,长相出众。 龚澎出生于1914年,日本横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龚镇洲是辛亥革命元老,曾在保定军官学校与蒋介石同班,母亲徐文是黄兴妻妹。家庭虽经历动荡,但父亲坚持教育女儿。她幼年在广州度过,1925年迁上海,就读圣玛利亚女中,打下英语基础。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历史系,那里她接触西方思想,成为学生自治会财务部长。1935年一二九运动,她是骨干,主持外国记者招待会,推动抗日救亡。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龚澎,以纪念彭湃。1937年毕业后,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教员,从事地下活动。1938年赴延安,入马列学院学习,首次为毛主席翻译英语来宾讲话。 在延安,她被分配到太行山十八集团军总部,任秘书,工作包括整理文件和翻译。那里她结识刘文华,两人因共同革命理想结婚,但1942年刘文华病逝。她1940年调重庆,任周恩来秘书和新华日报记者,每天向外国记者发布新闻,揭露国民党行为,如皖南事变真相。她英语流利,思维敏捷,赢得外国记者尊重。美国汉学家费正清称她充满活力,在重庆沮丧氛围中如新鲜空气。她还翻译毛主席著作如新民主主义论,推动国际传播。这些经历奠定她外交基础,让她从普通学生成长为关键人物。 重庆时期,她公开身份是记者,实际负责中共对外联络。她每隔几天汇报外国记者动态给周恩来,提供建议。她的工作方式灵活,如将解放区漫画印成小册子发往美国,增强宣传效果。她还迅速翻译延安消息,油印分发,确保及时性。外国媒体如纽约时报记者赞她是最出色的女性发言人。这些积累让她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体现外交工作的艰辛与智慧。 1945年重庆谈判,龚澎任中共代表团秘书,陪同毛主席会见外国人士,如美国大使赫尔利和记者斯诺。她负责翻译,确保沟通准确。那张合影捕捉了她与毛主席和斯诺在一起的时刻,她穿着旗袍,姿态优雅,体现了外交发言人的专业风范。外国记者形容她言语得体,落落大方,不愧首位新闻发言人。从事外交的人确实不同寻常,她长相清秀,穿着大方,结合专业能力,给国际留下深刻印象。毛主席称赞她才貌双全,无人能及。这张照片象征她外交生涯高峰,突出女性在革命中的贡献。 谈判中,她处理复杂问题,如回应国民党指责,始终保持冷静客观。她的表现让中外人士看到中共外交的自信。她拒绝特殊待遇,坚持工作第一,体现了革命精神。这段经历让她积累经验,为后来新中国外交打下基础。合影流传后,成为她职业形象的代表,激励后辈外交工作者注重细节和风度。 抗日战争胜利后,龚澎1946年转香港,任中国文摘主编,继续宣传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任外交部情报司司长,后改新闻司,成为35岁唯一女性高层。她组织外国记者访华,如1955年西藏考察,推动国际了解中国。她还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真相纪录片,获百花奖。1964年升部长助理,主管新闻司,安排陈毅与中外记者见面会。她设想建新闻俱乐部,促进交流,虽未实现,但显示创新思维。 家庭方面,她1943年与乔冠华结婚,毛主席赞他们是革命牵姻缘。生一儿一女,儿子乔宗淮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女儿乔松都成军医。她照顾丈夫肠胃,准备清淡食物,坚持家庭和谐,拒绝优先提拔。工作上,她创办临时通报等刊物,后更名新情况,由乔冠华构思。这些努力巩固新中国外交形象。 健康渐衰,她患高血压,1969年脑溢血住院。周恩来批准假期休养,但病情恶化。1970年9月20日,她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56岁。乔冠华悲痛,常常看她照片缅怀。周恩来称她无可替代,是外交女性旗帜。她的贡献影响深远,作为新闻发言奠基人,推动中国外交走向世界。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