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中国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成为首个能消灭沙漠的国家! 毛乌素沙漠变绿洲:六十年治沙路普通人怎么做到的。 毛乌素沙漠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面积比海南岛还大,以前这儿是游牧民族的天堂,牛羊成群、水草丰美,但后来人多了,牛羊多了,树砍了,草没了,土地慢慢变成了沙地。 到20世纪50年代,这儿已经成了“死亡之海”,风一吹,黄沙遮天蔽日,出门走三步,嘴里能吐出半斤沙;庄稼种下去,一场风就全埋了;房子盖好没两年,墙根就被沙子堆得比屋顶还高。 1959年,陕西榆林市实在忍不了了,喊出“向沙漠进军”的口号,农民、工人、学生、干部……能动的全上了,扛着锄头、背着树苗,一头扎进沙窝窝。 他们先在沙丘上扎草方格,再种上耐旱的沙蒿、柠条,等草长稳了,再种杨树、樟子松,最后引水灌溉,慢慢把沙漠“养”成绿洲。 这一干就是六十年,爷爷种树,爸爸护林,孙子现在搞生态旅游,如今,毛乌素年降雨量从不到200毫米涨到400毫米,流沙基本不动了,榆林市的森林覆盖率从0.9%飙到33%,粮食产量翻了20倍! 更夸张的是,以前被沙子逼得搬家的村民,现在回家种地、开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国治沙能成,靠的不是“烧钱”,而是一堆“土办法+黑科技”,比如最经典的“草方格固沙法”,用麦草扎成格子,流沙被“锁”在格子里,草籽就能落地生根,这招看着简单,却是全球治沙的“中国方案”,连非洲都派人来学。 再比如“光伏治沙”:在沙漠里铺太阳能板,既能发电,又能挡住阳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板下种耐阴的植物,板上还能养羊,一套组合拳下来,沙漠变“电站+农场”。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就用这招,治了2000平方公里沙地,年发电量超50亿度,还能卖枸杞赚钱! 更让人佩服的是那些“治沙英雄”,王有德在宁夏沙坡头干了40年,带着团队种了2000多万棵树;石光银从小跟着爹治沙,30年把35万亩荒沙变绿洲、 殷玉珍和丈夫在毛乌素住了30年,种活60万棵树……他们没想过“改变世界”,就想着“不能让沙子埋了家”,结果一不小心改写了人类和沙漠的斗争史。 西方媒体对毛乌素变绿洲的震惊,说白了是“怕了”,他们总爱说“人类赢不了自然”“沙漠化是发展中国家的错”,但中国用六十年证明:只要方向对、方法对、肯坚持,沙漠也能变绿洲! 更关键的是,中国治沙不是“为了治沙而治沙”,而是把生态、经济、民生捆在一起干,毛乌素的农民现在既能拿护林工资,又能种地、开民宿,治沙成了“赚钱买卖”。 这种“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智慧,西方根本看不懂,他们总以为环保就得“穷”,中国却用行动告诉他们:环保和发展,能一起搞! 中国治沙没搞“一刀切”,不是把人都赶走,而是让老百姓参与进来,种树能赚钱,护林有工资,光伏板下还能养羊,连沙漠旅游都能搞。 这种“边治沙边致富”的路子,才是治沙能坚持六十年的关键,毕竟光靠政府补贴,治得了一时治不了一世,让老百姓主动干,沙漠才能真正“消失”。 当然,中国治沙也不是“完美无缺”,比如有些地方为了政绩,盲目种树,结果“树死了,水干了”,还有些地方过度开发沙漠旅游,反而把生态搞坏了,但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中国在“摸着石头过河”,有试错,有改进,总比“躺平”任由沙漠扩张强。 毛乌素的绿洲,是中国给全世界的“硬核浪漫”,它告诉我们:只要方向对,再难的事儿也能干成;只要人心齐,沙漠也能变花园,下次再有人问“中国凭啥领先”,就把毛乌素的故事甩给他,这,就是答案!
这下是真的没书读了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