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5 18:19:15

中国人容易被电诈盯上是有原因的,一位越南人告诉我: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几乎没黑社会没暴力,大家在国内有防备心但不强,防备意识也不够,一看就没受过外国风俗的“毒打”!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人对安全的感知,大概早已融入日常生活,街角的烧烤摊前,凌晨三点还有人排队;地铁末班车上,独自归家的女孩刷着手机神情轻松;小区门口的快递架上,包裹堆成小山,却无人担心被偷,这种安心感,是很多国家难以企及的奢侈,在这里,人们可以用“放松”来形容生活状态,但也正是这种放松,悄悄埋下了另一种风险——在看不见的网络另一端,你的一次转账、一个点击,可能就让辛苦攒下的钱打了水漂。   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中国这么安全,偏偏却是全球电信诈骗受害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听上去像个玩笑,但现实远比玩笑扎心,街头不见暴力,反倒让我们对“无形的暴力”缺乏警觉,正因为我们习惯了社会的有序与安稳,面对那些不带刀枪、只靠话术和技术的骗局时,反应慢了半拍,甚至根本没意识到风险正在靠近。   在一些治安较差的国家,小孩从小就被教育不要随便搭话陌生人,更不会随便相信电话那头的任何人,反观我们,从小接受的是“警察叔叔是好人”、“遇到问题找老师”,这种信任机制在社会中起到了正向作用,但到了网络世界,这份信任却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再加上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便利得几乎可以“动动手指就解决一切”,走进超市,不用掏钱包,扫脸就能付款;手机上银行转账,几秒之内就能完成;各种App和小程序让人们习惯了“快”,但也正是这种速度,让我们在面对陌生信息时,少了那个“多想两秒”的过程。   诈骗分子的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过去只是冒充熟人,现在能用AI换脸,视频里出现的“亲戚”看起来跟你印象中一模一样;以前是短信链接,现在是高仿App,有的甚至能伪造成官方页面,连字体和图标都仿得惟妙惟肖,你以为自己在和银行客服交流,实际上对方正在屏幕那头偷走你的账户信息。   更可怕的是,这些骗局不是随机撒网,而是有针对性的精准打击,境外的诈骗团伙中,不少是中国人自己组织的,他们熟悉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知道哪些说法更容易让人心软,更懂得如何利用亲情、权威、信用等社会规则进行操控,他们不需要猜测你的心理,因为他们的“剧本”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比如一些人被通知“涉嫌洗钱”,对方还能报出你的身份证号、家庭住址、银行账户,甚至你最近一次购物的商品名称,你根本没时间怀疑信息是否真实,因为对方已经把你吓得半信半疑,更不用说那些冒充公检法的套路,制服、警徽、视频连线一应俱全,让很多人在慌乱中交出了验证码、银行卡密码,甚至是人身信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被骗,很多人选择沉默,他们不是不知道被骗,而是不敢承认,有人怕家人责怪,有人觉得丢脸,还有人甚至继续向亲戚朋友撒谎,谎称“这笔投资还在赚钱”,试图拖延时间,结果越陷越深,这样一来,骗子不仅骗了一个人,还通过受害者,把骗局扩散到更多家庭。   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系统性漏洞在暴露,我们太信任“熟悉的样子”,太依赖“看起来正常”的界面,太缺乏对技术伪装的警觉,而骗子的行动日益专业化、系统化,甚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他们在境外设立据点,在当地雇佣人员,有专门的技术团队、话术团队、心理研究人员,他们知道哪个时间段的人最容易上钩,知道如何通过社交平台获取你的基本信息,甚至知道你在哪家公司上班、工资大概有多少。   一些地方甚至成了诈骗的“重灾区”,比如缅甸北部、柬埔寨部分地区,那里治安混乱,法律真空,诈骗园区公开运营,门口还有荷枪实弹的保安站岗,受害人一旦被诱骗进入这些地区,轻则失去自由,重则遭受暴力,而这些受害者中,很多就是通过“高薪招聘”“海外工作”“短期实习”等名义被骗过去的。   在国内,公安机关确实在不断努力,从技术防线到跨国合作,从大数据反诈平台到线下宣传活动,各种手段都在强化,但问题的核心依然是:再强的系统,也替代不了个人的防范意识,就像你家门口装了再多监控,门没锁好,还是会被小偷盯上。   有的地方尝试了很有创意的做法,比如广东把反诈内容编进小学生作业里,让防骗意识从娃娃抓起;浙江对大额转账设置了“等待时间”,让人有机会冷静思考,这些措施虽然简单,但效果显著,因为它们不是在事后处理,而是试图在“被骗之前”制造一道心理和时间的屏障。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斩断电诈黑手,仍需久久为功  

0 阅读:87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