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终于也撕下了“和平使者”的面具,一句“台湾不接受武统”,比赖清德还刺耳,谁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8-05 19:16:45

马英九终于也撕下了“和平使者”的面具,一句“台湾不接受武统”,比赖清德还刺耳,谁都没想到,在解放军巡航台海火力全开的时刻,跳出来踩刹车的,不是民进党,是这个曾多次访问大陆、打着“和平统一”旗号的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6月下旬,当时他在甘肃参加两岸文化交流活动,在一次演讲中,他突然脱离稿件,提到统一必须在和平和民主的前提下进行,并强调台湾无法接受通过武力来达成统一,这句话迅速引发了两岸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比执政的民进党领导人过去的一些言论还要引发争议。   这番话表面上强调和平,看起来无可厚非,但在当前的政治气氛下,其潜台词却耐人寻味,大陆方面一贯表达的是“和平统一”是首选方式,但也始终保留应对极端情况的可能性,这并非战争威胁,而是对“台独”势力的警告,而马英九在这个时间节点,公开否定这种可能性,实际上是在给统一设置前提条件。   更重要的是,这番话并不是孤立的,他在活动结束后,又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重复类似观点,紧接着,岛内政坛的反应说明了一切:民进党高调宣扬这正好印证了他们的立场,而国民党内部却因此陷入争议,一部分人认为马英九是在破坏党内的统一路线,另一部分则希望借此“柔化”形象,争取更多选民的认同。   马英九当年的“三不政策”曾为他赢得不少支持:不推动统一、不宣布独立、不诉诸武力,在当时,这种模糊策略有效维持了两岸之间的表面稳定,但到了今天,这种模糊变成了一种拖延,尤其是在台独言论越发激进,外部势力介入加深的背景下,继续模糊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   从他的立场转变可以看出,他或许是想在局势紧绷之际,保有“中间人”的角色,既不完全站在激进分子一边,也不彻底认同大陆的策略,他希望维持一种“平衡”,但现实早已不允许这种模糊空间继续存在,台海的紧张已经不再是纸面上的讨论,而是每日都有实质性动作的存在。   在他发言的前后,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活动明显加强,军机频繁飞越所谓的“中线”,军舰也配合进行演训,甚至新一代战机首次亮相,这些行动并非偶然,而是对岛内政治言行的直接回应,当一个曾经被视为和平代言人的政治人物,也开始对大陆的底线公开表达异议,自然会引发更强烈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提倡的“民主统一”概念,也存在诸多争议,他口中的民主,是否只是指岛内2300万人?如果统一问题真的是国家事务,那为何不考虑14亿人的意见?只用台湾地区的“选票”来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是否合理?他并没有给出答案。   此外,他试图用“民意”去界定统一的可行性,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在社交媒体和操控性强的选举制度下,什么是“真实民意”?谁来统计?谁来解释?更何况,岛内的主流媒体和政界长期营造“敌视大陆”的氛围,要让普通民众理性看待统一,难度可想而知。   他的言论也给大陆民众带来情绪上的冲击,过去他率领青年学子参访大陆,大家愿意称他为“和平的桥梁”,可当他在关键时刻,似乎选择站在另一边,不少人感到失望甚至愤怒,这不是因为他呼吁和平,而是他在事实上模糊了问题的核心——统一是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讨价还价。   当然,他也并不是毫无作为的人,这些年来他确实推动了不少两岸交流项目,尤其是在文化和教育层面,他带青年参访历史遗址,让更多台湾年轻人认识中华文化的根源,这些努力应该被肯定,但当他用这些成果作为避免统一的筹码时,就失去了初衷,文化交流是桥梁,不是屏障,更不是借口。   当前的形势已经不允许任何政客继续玩弄“模糊策略”,台海局势的演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是靠几句空话就能逆转的,岛内的民进党持续推动“去中国化”,强化“两国论”,而外部势力不断对台进行军售、拉拢、渗透,使得两岸之间的信任基础被一再削弱。   马英九或许还在幻想通过文化对话、青年交流来缓和矛盾,但现实是,岛内当局正加大力度阻断这些渠道,他们限制人员来往,严控信息传播,甚至对持“统派”观点的人进行打压,在这种环境下,所谓的“和平路径”已不再单凭个人善意就可维持。   他的发言也让国民党陷入更深的困境,原本就因两岸立场不清而在选举中屡屡失利,如今又因为内部意见分歧,进一步失去支持,对比之下,民进党却能利用这一点加大宣传力度,塑造自己的“正当性”,反而让那些真正希望两岸和平的人陷入尴尬境地。   更令人担忧的是,马英九的这番话可能成为岛内“台独”势力的新挡箭牌,他们可以拿这段言论来证明“连统派都反对武统”,进一步推动“和平独立”的幻想,这种误读和滥用,只会让局势更难收拾。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金灿荣:马英九的"和平民主统一"论,就是假统一      

0 阅读:0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