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在朝鲜设立了第一个全国最优秀班级“毛泽东班”,而这个班级是在朝鲜全国所有的学校,通过多次的考试,三年才筛选出一届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在平壤东平壤第一中学,有个班级让所有学生都想进去,这个班级叫“毛泽东班”,不是因为成绩好就能进,还要看品德表现和综合能力。 这个班级从1959年就开始了,每三年招收一次学生,全朝鲜的中学生都可以报名参加选拔,考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朝鲜语、中文等科目,还有面试和实践考核。 选拔过程确实不简单,学生要先在自己学校通过初选,然后参加地区复试,最后是全国决赛,整个过程大概需要一年时间,最终只有30名学生能够入选。 走进“毛泽东班”的教室,能看到墙上贴着中朝两国的地图和一些交流活动的照片,学生们每天早上会花15分钟时间学习中文,主要是读一些简单的文章和对话。 班主任金老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年,她说这个班级的学生确实很用功,不只是为了保住这个称号,更多是觉得能代表学校很光荣。 “毛泽东班”的称号每年都要重新评选,学校会根据学习成绩、纪律表现、课外活动等方面打分,只有总分最高的班级才能继续使用这个名字。 去年有个班级因为有学生违反校规被取消了资格,今年的竞争特别激烈,每个班级都在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综合表现,比如组织义务劳动、参加文艺演出等。 这个班级最特别的地方是经常有中国学生来访问,每次中国师生到朝鲜,都会专门安排时间来这个班级交流,朝鲜学生会表演传统舞蹈,中国学生也会教他们一些中文歌曲。 在中国也有相对应的“金日成班”,这个班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0年,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国内掀起了支援朝鲜的热潮。 那时候北京101中学有个高二班级,班主任李老师带着学生们组织了支援朝鲜的活动,他们把《金日成将军之歌》学会了,还在班会上讲朝鲜的历史和文化。 这个班级的故事很快传开了,教育部门觉得这种做法很好,正式批准成立“金日成班”,后来这个班级有7名学生报名参军,其中3人真的去了朝鲜战场。 现在的“金日成班”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选拔标准和朝鲜的“毛泽东班”差不多,也是看成绩和综合素质,每届大概招收25到30名学生。 这个班级的学生除了正常的课程,还要额外学习朝鲜语。学校请了朝鲜留学生当老师,每周有两节朝鲜语课,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学唱朝鲜歌曲,《阿里郎》几乎人人都会。 两个班级之间确实有交流,每年夏天中国的“金日成班”会派学生代表团访问朝鲜,朝鲜的“毛泽东班”也会来中国,学生们住在寄宿家庭里,体验对方国家的日常生活。 去年夏天朝鲜来了15名学生到北京,他们对中国的移动支付特别好奇,还学会了用手机点外卖,中国学生带他们去了故宫、长城,还一起包饺子。 这种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印象深刻,人大附中高二学生小王说,原来以为朝鲜学生会很严肃,接触后发现他们也喜欢追星,也会玩游戏,和中国学生没什么不同。 不过也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有必要,有教育专家认为,现在的国际交流形式很多,专门设立这样的班级可能显得有些过时,但支持者认为,这种传统有其历史价值,应该继续保持下去。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