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底,周恩来对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走出的廖耀湘说:“建楚,我有一个重要任务要交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廖耀湘满脸的受宠若惊! 廖耀湘1906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就聪明好学。1926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六期,专攻骑兵科,毕业后继续深造。1930年他参加留法考试,本来成绩拔尖,却因为身材矮小和外貌问题被刷掉。后来蒋介石看中他的潜力,亲自批准他公费去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他在那儿学了三年法语,又接受军事训练,1936年以优异成绩回国,立刻加入国民党军队。这段留学经历让他掌握现代战术,对后来抗日有直接帮助。他回国时抗日战争刚打响,他就投身其中,先在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任职,参与淞沪战役和南京保卫战。南京失守后他逃脱,继续作战。1939年升任新编第22师师长,次年参加昆仑关战役,率部攻下关键阵地,为整体胜利铺路。 抗日期间廖耀湘最出彩的是缅甸战役。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他跟杜聿明一起指挥新22师。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后,他们穿越野人山撤退,很多士兵没挺过去,但他带队坚持下来。第二次缅甸战役他率部攻占胡康河谷、于邦、下孟关和瓦鲁班,这些战斗让他得名“中国巴顿”。他指挥部队与盟军配合,多次打败日军,贡献不小。抗日胜利后,他继续在国民党军中任职,升到新六军军长。1948年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中他的部队被东北人民解放军重创,他率残部撤退途中被俘。这次失败切断了他跟蒋介石的联系,从国民党高级将领变成战俘。 被俘后廖耀湘先在哈尔滨接受教育,1950年转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起初他有抵触,但通过学习和报纸了解民生政策,态度慢慢转变。1951年刘伯承办南京军事学院,缺老师,就邀请他去讲课。他分享黄埔和法国军校经验,教战术和军事知识,学生反馈好。这份工作加速了他的改造过程,让他从战俘身份逐步适应新环境。到1956年他还在继续学习改造,1961年第三批特赦名单里有他,这让他意外。周恩来见他后提出任务,让他担任政协委员,从事文史工作,整理个人经历作为历史资料。他接受了这个安排。 特赦后廖耀湘成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他专注整理抗日战役回忆,比如昆仑关和缅甸作战的具体战术细节,提供给研究机构。这些资料包括部队部署和战场协调经验,对历史研究有价值。他参与政协会议,提出建议,工资定为200元,生活安定下来。1963年他结束短暂劳动锻炼,回北京继续文史工作。每天阅读书籍,整理档案,记录国民党军队运作和抗日贡献。1964年正式成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任期内完成多份报告,涵盖军事教育和战役分析,对国家机构有益。他与同事讨论资料准确性,多次修改手稿,确保事实可靠。 廖耀湘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从抗日英雄到国民党将领,再到战犯接受改造,这过程反映了时代变迁。他在抗日战争中立下功劳,这是事实,但追随蒋介石参与内战,导致被俘,这也是他的人生转折。改造期间他从怀疑到接受,靠的是实际教育和政策影响。刘伯承邀请他教书,这步棋让廖耀湘看到新中国对人才的重视,而不是一味惩罚。特赦后周恩来给的任务,更让他有机会贡献余热。整理文史资料不是小事,这些记录帮后人了解历史真相,避免重复错误。他的经历告诉大家,个人命运跟国家大势紧密相连,选对路很重要。 到1968年廖耀湘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骨灰先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子女安排移到美国,与妻子黄伯溶合葬。逝世后1980年政协为他举行治丧会议,恢复名誉并安置家属。他的贡献主要在抗日和文史方面,留下的资料至今有用。回顾他一生,从黄埔到法国留学,再到战场和监狱,最后参与国家建设,这条路曲折但真实。国民党时期他忠诚蒋介石,这导致后期困境,但新中国政策给他新生机会。这段历史接地气,提醒大家战争残酷,和平来之不易。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3评论】【12点赞】